Meat Grinder

人肉麵線
Meat Grinder

評分: N/A
年份: 2009
片種: 驚慄
導演: Tiwa Maytaisong 提瓦莫泰森
演員: Mai Charouenpura 咪渣倫浦拉、Rattanabunlhung Thosawad 奈塔納邦

一悲到底的泰式哀怨

一個缺失了愛與關懷的童年;一個憤而怒起的心態;以及一個源遠流長的家族傳統。
所謂悲劇;往往也就應運而生了。

  • 火神紀。題記。

從名字來看,這部電影很容易就讓人想起了1992年的經典港片——李修賢和邱禮濤聯合執導的《八仙飯 店之人肉叉燒包》;至少我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就有這種感覺——它是不是翻拍自當年的港片經典的泰 國版"人肉"電影。低檔食肆、中年人、謀殺、人肉、製成熟食出售給廣泛受眾……這些背景設置,看起來是 如此這般的熟悉與相仿;但是,當我開始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卻發現它是一部完全不同的電影。

電影開始:是一組黑白色的膠片鏡頭,描繪了一個非常繁複的人肉烹製過程,鏡頭一路跳躍閃動,我記得 看到很多血、很多香料以及很多工序……一個表情木然的女子,手法純熟並且速度極快地,完成著所有的 工作。從這組鏡頭來看,它是一部相對要更精緻的電影——至少,它並不僅僅只是一時衝動的屠宰,並不僅 僅只是毀屍滅跡的手段;它更像是一個計算精准的流程操作,而流程操作則意味著:這個流程至少是經過 多次試驗之後的結果,省時省力兼有成果。

這首先是一個態度問題,這部電影在開始的這組鏡頭裡明確地告訴我們它與《人肉叉燒包》的不同:它不是 隨機性一時起意的率性殺人,它是有計劃有手段也有方法地預謀殺人。這組表現細節讓普通影迷反胃的鏡 頭,是非常明確地表明瞭電影本身的立場和開篇明志式的獨白。

看完這部電影,我不免有些唏噓感歎;恐怖片其實大多數都是文藝悲情大片,只不過因為披了一層光怪陸離 的外衣,所以大部分的觀眾被外在的炫彩奪目的視聽官感所迷惑而忘卻了去究其本質。在我看來,一部優質 的恐怖片有一個必備的素質——它必須把它的劇情處理好了之後,再把它的視聽效果做出來。許多恐怖片之 所以成不了經典,是因為它本身只是努力地做好了視聽,卻忘了給那個也許說服力並不很強的故事鋪墊上 一個比較合乎邏輯的基調。如同是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給它添上一大片鮮豔的華彩,卻找不到情感宣洩 的出口,究其根源,是因為它沒有找到一個適合於它自身的蒼涼底色,以至於五彩紛呈卻淩亂不堪,而讓整 個畫面變成了一場無妄的虐殺,則多少顯得有些主次不清了。

我之所以唏噓感歎,是因為這部電影其實已經逃離了這個怪圈,從劇情上來講:它非常出色地把自己點綴成 一部帶有恐怖色彩的悲情片。可是換個角度看,這部電影在恐怖驚悚方面的運用,顯然不如它在文藝悲情 方面的拿捏。這是恐怖片的失敗,還是文藝片的失敗;也許還有待商榷,當然,你可以認為這是它在這兩方 面的同時成功。

泰國的大背景總是在不停休的動盪裡慢慢悠悠地敘事,軍閥獨裁統治下回天乏力的民主遊行,胸懷激昂的 青年學生在滿大街上胡沖亂竄,群情激蕩的武裝警察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街頭掃蕩……這樣的場景在泰國電 影裡似乎已經是習空見慣了,而在這樣的一個濁亂世道下,除了導演提瓦·馬泰松(Tiwa Moeithaisong), 誰會去關注這個躲在角落裡驚魂不安、面貌平庸、略有些發胖的中年小女子的生活。

推一輛木制的小食車,拖一張可折合的便攜板凳,穿一雙普遍流行於亞洲地區的人字拖鞋,坐在等角裡神 色木然地等著什麼,或者期待什麼,生意蕭條……這樣的場景在任何亞洲國家裡的任何一條小村落裡的任何 一條街道上,也許都已經是見怪不怪最常見的街景之一。然而,因為用的是一個斜仰的鏡頭角度自下而上望 去,這幅最常見的亞洲街景多少顯得有些詭異,卻頗具美感。我其實喜歡提瓦的鏡頭構造,做舊的泛黃色調 和迥異于常理的角度,讓他的鏡頭畫面顯得更有張力而不落俗套。

這是一個怪異的世界,從這裡望去不過只是平常得不能平常的風景;從那邊望來,卻是如此這般的風華絕世 豔煞旁人。而作為一個導演,尤其是現代導演,如何在最平常的風景裡尋找到一個屬?自己的構圖與光影, 要比以前的導演更耗費精力得多;所有我們能想到過的,幾乎都已經被前人所嘗試了……所以,可以說,從這 部電影開關的那組類似於盜攝式的搖擺不定的手提鏡頭開始,到現在這個被做成電影海報的鏡頭,我發現 提瓦的電影還是饒有些趣味的。

我曾想,如果有誰在這個不幸的女子一生中,哪怕是多給予她少許的關愛,也許這個故事會不會變成一個小 勵志的鄉間民謠式的故事,而不是現在這般殘酷而血腥。如果在她的少女時代,繼父沒有助紂為虐地侵犯她 讓她懷了身孕;如果她的母親採取的是一種比較正常的手段去保護她而不是在她眼前殺死了她的繼父並且烹 製了她的繼父;如果她不是為了掩飾身孕而匆忙出嫁,而是愛上了某個美少年並且發展出了一段美好愛情;如 果她的丈夫也曾深愛過她並且同她一起打造一個雖艱難卻幸福的小生活,而沒有出軌和自己的情人謀害了她 的女兒;如果她的女兒尚在人間同她一起相依為命地生活,給她的暗淡無光的生活多少帶去點溫暖;如果在她 丈夫離開之後,她能遇到一位真正愛她並且懂得去愛惜她的男人,不嫌棄她的過往願意和她一起承擔未來的 男人……只是,我說的這些如果,一個也沒有發生。

麥察蓉普拉(Mai Charoenpura)所飾演的這個中年女子芭絲,她的人生裡哪怕是一點點的關愛也不曾有過。我 無法想像在這樣的一種環境裡,她究竟是如何成長的。所以,電影裡的女子從頭到尾幾乎是沒怎麼說話的,她 是一個被設定為略有自閉情結的人,不說話,離群索居,過著自己看似悠然自得的生活;而同時,在她身上,我 們可以看到非常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狀——幻聽、幻視、幻覺、少動、孤僻、被動、退縮、社會適應能力差、社會功 能下降等等。所有的這一切,可以說是她的悲慘的童少年經歷所造成的;而更可悲的也許並不是由某個人造成 了這樣的一個結果,她的遭遇幾乎可以說是她所生活的環境以及社會促成的,這是無法避免更不可能更改的 ,這才是最可悲的。

不管一個人的意志有多強大,不管一個人想改變現狀的渴望有多強烈,一個人如何努力去改變現狀卻最終什麼 也改變不了,只能由著自己在一條歧路上一道走到黑。主觀上的努力,卻改變不了客觀上的事實,這才是最可 悲的。芭絲這個人物之所以讓我橫生憐憫同情之心,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回天乏力的哀怨,因為在她身上我已經 看不到她的掙扎與反抗,她如此平靜卻安然地接受了命運強加予她的悲劇並且用自身的悲劇性格實現了這個悲劇。

人生本來就沒有如果,不存在假如;但是,人生卻處處充滿了“但是”。電影裡的確在她最寂寞無助的時候給了 她一個堪稱完美的情人:年輕、帥氣,同情她、關愛她,願意一直照顧她、保護她……但是,有一天,當這個男人 發現她已經死去了的女兒被她藏在了庭院裡的一口大水缸裡,他還會一如既往如自己所海誓山盟過的那般對 她不離不棄嗎?我所渴求的如果沒有出現,我害怕見到的但是卻如期而至...

電影用了大量閃回的黑白鏡頭交待了芭絲以前的生活,她的臆想以及回憶。電影一直到這個時候才告訴我們, 她的女兒其實一早已經死于丈夫和他的情人之手;而她一直還給女兒買的藥原來都還在抽屜裡,一直與她相依 為命的不是女兒,而是她自己妄想出來的一個假像。

每天晚上,她做完飯後坐在飯桌前吃飯的時候,她只是對著虛空在說話;有時候她覺得女兒犯了錯,她拿著一 根竹子抽打的原來也不是女兒的手掌而同樣只是虛無……電影到這裡,我的脊背多少有些冷冷颼颼。選擇性遺 忘保護了她讓她不至於一時間完全崩潰,而之後的精神分裂可以給她虛擬出許多她渴望想見到的場景和人物, 這樣她才有了活下來的勇氣。

所以,我們之前所看到的種種可怖的描繪,在這裡得到了一個理性上的解釋;我們也許無法去認同這種所謂的 理性,然而在情感上我們卻沒有辦法不去同情這個不幸的女子。這部血腥味濃烈的電影,充斥著淩虐、肢解、烹 製活人、靈異錯覺、精神病、甚至還有某些帶著情色的溫存……所有的恐怖描繪,所有讓我們反胃的一切肮髒鏡 頭,其實不過是一個哀怨女子最真實的生活寫照;這樣一想,我們所面對的所謂恐怖,對於她而言,不過只是 最平常的生活中某個最普通不過的一隅。這種突然間的醒悟,才是這部電影所要揭示的最恐怖的意象。

從鏡頭語言來分析,從燈光、構圖、配樂以及故事情節來看,這部電影對我而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鏡頭後面傳 給我的這種冷漠入骨的底蘊。這是一部女性的悲歌,而所有的冤孽,似乎都是因為男人。

這部電影,用的是嘩眾取寵的噱頭,將我引了進來;而當我走出來的時候,我發現,這不過只是一聲悲慟幽幽 的一聲輕歎。在我看來,這是一縷一悲到底的泰式哀怨;帶著點復古的情調,泛著淡淡的華麗色調,悲悲切切 地哀聲怨歎。如果,你能像我一樣,剝離那些你覺得反胃的一切;也許,你會看到一個比我看到更悲涼秀麗的故事。

文: 火神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