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of Siam, The

愛在暹羅
Love of Siam, The

評分: 8/10
年份: 2007
片種: 劇情
導演: Chookiat Sakveerakul
演員: Witwisit Hiranyawongkul ﹑ Mario Maurer ﹑ Chermarn Boonyasak ﹑ Kanya Rattanapetch ﹑ Aticha Pongsilpipat

泰國青春同志片《 愛在暹羅》於2007 年在當地上映時反應熱烈﹐ 後更奪得多項電影獎項。 影片後來也曾在台灣上畫﹐ 不過始終 未有登陸香港。 以影片的水準來看﹐ 《 愛在暹羅》勝過不少近 年在港上映的泰片﹐ 不能上映的原因﹐ 未知是否和其接近三小 時的片長有關?

影片故事主要圍繞兩名青梅竹馬的男生﹐ 對音樂充滿熱誠的 Mew (Witwisit Hiranyawongkul) 和家庭美滿的Tong (Mario Maurer) 。 兩人 本是鄰居﹐ 後Tong 的姐姐Tang (Chermarn Boonyasak) 在一次旅行中失 蹤﹐ 家人為免觸景傷情﹐ 舉家遷往別處。 數年後﹐ 兩人又再重逢﹐ 可是其時Tong 已有一位校花女友Donut (Aticha Pongsilpipat) ﹐ 而Mew 也 被一名鄰居女生Ying (Kanya Rattanapetch) 暗戀﹐ 兩人的家庭也發生變 化﹐ 生活變得寂寞。 兩人重新交往後﹐ 竟漸漸產生不能言喻的感情...

泰國是民風比較保守 的國家﹐ 以往很少同志電影能夠獲得普羅觀 眾認可﹐ 而事實上﹐《 愛在暹羅》上映時﹐ 亦僅以青春浪漫喜劇 為賣點﹐ 並無強調其同志元素。 影片起初在當地惹起不少爭議﹐ 不過漸漸地支持的聲音蓋過了反對者﹐不但在票房上取得理想成 績﹐ 更獲評論界一致讚好﹐其後在當地各大電影頒獎禮大獲全勝﹐ 拿下多個最佳電影﹑ 導演﹑ 演員 ﹑ 編劇等大獎﹐ 成為當地罕見叫 好叫座的同志電影。

我一向對於同志電影興趣不大﹐但不能不佩服編導Chookiat Sakveerakul 的耐心與功力﹐ 以史詩式的片長建構了一個讓人信服且感動的少年 同志成長經歷。 影片能夠撈獲一般觀眾的心﹐ 重點正在於編導與 別不同的處理手法。 影片和其他同志電影大異其趣﹐ 不賣弄男 性(或女性) 的赤裸胴體﹑ 不把電影陰邪悶藝化﹑ 不把同志和悲劇 掛勾 ﹑ 不把同志喜劇或標籤化﹐ 全片格調開揚討好﹐ 集中描寫青 少年面對戀愛的憧憬﹑ 疑惑 和不安﹐ 細節雖然沒有新意﹐ 但亟富 寫實的生活感﹐ 情感表達真摯動人﹐ 所以能夠輕易吸引觀眾注意﹐ 甚至把對同志的偏見放下﹐ 一心為這對小情人寄予祝福。

編導以輕喜劇的手法拍攝悲劇﹐ 是其成功之處。 細看影片劇情﹐ 其實充塞不少悲劇﹐ 例如Tong 的父母自Tang 的失蹤後﹐ 關係日漸 惡劣﹐ 父親更是從此一蹶不振﹐ 形同廢人﹔Mew 和Tong 的關係﹐ 一 直都未能明朗化﹔Donut 和Ying 到了最後﹐ 都不能贏得各自愛人的 認同等。 影片的結局也不圓滿﹐ 所有角色都未能找到情感上的依 歸。 說穿了這其實是很典型的悲劇﹐ 但好在編導一直為影片保持 樂觀的基調﹐ 無論現實多困難或痛苦 ﹐ 都讓人看到希望﹔ 即使面 對戀愛或生活上的疑惑﹐ 戲中人最後都能夠向好的方面去想﹐以 積極的心態上路。

影片另一優勝的地方﹐ 是把所有的角色都處理得非常討好。 兩位 男主角把時下青少年面對感情煩惱的忐忑心情演活﹐ 固然讓人喜 愛﹐即便是一些配角人物﹐ 例如酗酒的Tong 父或口硬心軟的Tong 母﹑ 沒有因為失戀而化愛為恨的少女等 ﹐ 都讓人又憐又愛﹐閃耀 著人性的光輝。

《 愛在暹羅》的編導Chookiat Sakveerakul 確是年青有為的青年導演(1981 年生) ﹐ 正可能因為他的年青﹐ 對於青少年的思想和感情拿捏特別 準確﹐成功把他們在情感中徘徊的心態忠實地呈現。 相對於Sakveerakul 舊作如《 13 駭人遊戲》﹐《 愛》其實沒有任何奇招﹐ 片中的愛情主線 和那些家庭及友情關係的副線﹐ 更是陳腔濫調﹐ 一點新意都沒有。 不過好電影最重要還是要看能否感動觀眾﹐ 而影片的成功﹐ 正在於 其平實﹑ 不花巧和以人為本 。

猛人- 全部主要演員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