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10 月06 日
《 香港電影》 與老許記 by Kantorates

《 香港電影》 與老許記

《 香港電影》 雜誌停刊一段時間後又再復刊。 不過聽說該刊繼由月刊改為雙月刊後﹐ 現在 又打算改成季刊﹐ 只望長此下去﹐ 再過一年半載不會變成年刊﹐然後成為歷史。

談到這本雜誌﹐ 幾年前創刊時曾經讓人興奮﹐ 畢竟在香港電影業處於低迷期之時﹐ 能夠看 到一本專門報道和追蹤港產片發展的刊物殊不容易﹔ 但是另一方面﹐ 看著這本雜誌經營多 年文章水準愈見參疵﹐ 而且全書沒有廣告的 「 特點」 ﹐ 不免教人對其維生問題感到擔心。

記得去年該雜誌因數度脫期傳出不利消息時已曾在這個欄目作出討論﹐ 點出一些自己長期 閱讀該雜誌的感想和批評﹐ 指出雜誌過分傾向內地口味﹐ 很難獲得本地讀者的認同。 可惜 在內地編輯部主導的情況之下﹐ 這樣的編採方針在過去一年還是沒有多少改變﹐ 雜誌不但 常常出現繁 ﹑ 簡體字的轉換錯誤﹑ 採訪文章欠缺梳理等基本毛病﹐ 不少文章的觀點也是傾 向內地角度﹐ 緬懷舊事的欄目比起新片介紹精彩詳盡得多等﹐ 始終無法吸引本地年青讀者 的興趣。

《 香港電影》 要起死回生﹐最重要是如何讓本地讀者重拾興趣﹐ 尤其是作為主要消費層的年 青一輩。 在香港電影界重心北移的情況下﹐ 雜誌能夠蒐集的素材愈見局限﹐ 或者說懷舊片幅 愈來愈多﹐ 勉強可以說成是客觀因素下的非戰之罪 ﹐ 但如何推銷雜誌作重新包裝﹐ 卻是編輯 部能夠改革實行的事。

舉例說﹐ 在現今資訊科技愈趨發達之際﹐ 雜誌是否能夠多利用社交網絡的幫助去聚焦人氣? 例 如在Facebook ﹑ 微博等增加一些可為讀者帶來互動體驗的溝通? 現代人愈來愈懶﹐ 和讀者建立聯 繫橋樑﹐ 不能只靠隨書附贈的問卷﹑ 郵寄地址等傳統模式﹐ 雜誌社應多考慮不同的新媒體運用﹐ 才有望吸納更廣闊的觀眾層。

另外﹐ 雜誌有否考慮改變其營運方針﹐ 增加廣告版面。 尋找不同贊助商? 雖然從讀者的角度看﹐ 沒有廣告的雜誌內容定必更為豐富﹐ 更物超所值﹐ 但媒體和廣告畢竟是共存行業﹐ 除非是教會 或其他特別私人機構﹐ 放眼歷史﹐ 沒有廣告的媒體﹐ 長久生存的例子實在不多。 至於說到贊助 商﹐ 若能尋得一些合作公司贈送相關小禮品﹑ 電影戲票等﹐ 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既然在談港產片﹐ 就借許冠文主演的舊片 《 雞同鴨講 》 打一個比喻﹐ 現在的 《 香港電影》 就 像片中的老許記燒鴨店一樣﹐ 雖然富有真才實料﹐ 也不乏人才﹐ 但包裝老套﹐ 孤芳自賞﹐ 難免 知音難求。 要把銷量止跌回升﹐ 編輯部必須向老許學習﹐ 不要拘泥於固有模式和作法﹐ 不要吝 於仿傚其他人的成功模式﹐ 改革果斷一股作氣﹐ 才能看到希望。 作為市面上唯一真正完全以港 產片為主題的雜誌﹐ 《 香港電影》 始終有其存在價值。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