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04 月27 日
金像獎透視香港電影業前景 by Kantorates

金像獎透視香港電影業前景

近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公信力大不如前﹐ 不少獎項的得主明顯和觀眾心目中的「 最佳」 標準大有距離﹐ 即使是行內人也見對評審制度響起批判聲音。 雖說議論紛紛﹐ 但獎還是 繼續頒﹐ 今年金像獎也繼續在引起猜疑和批評的情況下熱鬧舉行 。

對於每個項目的賽果不想多談﹐ 始終評審口味十分主觀﹐ 倒是從今年賽果﹐ 可歸納出三 點看法: 第一﹐ 作品本土性繼續成為金像獎評審的重要考慮﹑ 第二﹐ 金像獎可被看作香港 電影發行公司的權力指標﹔ 第三﹐ 獎項得主趨年青化反映業界的薪火相傳渴求。

近年以本土人和事為題材的電影﹐ 常常受到觀眾的歡迎﹐ 尤其現今中港社會矛盾愈趨激 烈﹐ 以捍衛本土文化作號召的電影﹐ 即便是有意無意﹐ 也容易為香港觀眾受落。 正因如 此﹐ 今屆兩大熱門電影 《 寒戰 》 和《 低俗喜劇 》 的質素雖然讓人有所保留﹐ 但憑著強 勁的「 本土效應」 (電影發行公司的針對性宣傳自是功不可沒) ﹐ 還是順利贏得大量提名﹐ 而前者更勇奪九個大獎﹐ 獲得與影片質素不成比例的超額獎賞。 相對來說﹐ 其他提名電 影如 《 消失的子彈 》﹑ 《 逆戰 》 ﹐ 即使實力不相伯仲﹐ 但在合拍片等同染紅這個港人 眼中無法擺脫的陰霾之下﹐ 幾乎是還未開閘起跑而注定成為頒獎禮的陪襯。

電影頒獎禮作為電影公司權力指標﹐ 在西方早而有之。 例如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運作﹐ 所牽涉的公司權力鬥爭﹐ 便非常人能夠理解。 香港電影金像獎早年由電影雙周刊主辦﹐ 還能自詡公信力 十足﹐ 隨著後期涉及的業界人士愈來愈多﹐ 作為純粹表揚年度佳作和優 秀電影人的存在意義已漸漸褪色﹐ 而慢慢轉型成為行業指標。 以今年為例﹐ 從多項大獎 的得主幾乎主要都由一﹑ 兩間電影發行公司壟斷﹐ 而這些獎項得主是否真正實至名歸所 引起的質疑可見﹐ 在這片土地真正富有影響力和權威性的電影公司何在。

雖然今年金像獎賽果讓不少人產生質疑﹐ 而評審的取向也不容易教人認同﹐ 但唯一值得 可喜﹐ 也可算是今屆頒獎禮發放的最正面訊息﹐ 就是年青得獎人的增長。 大會分量最重 的最佳導演﹑ 最佳女主角﹐ 到最佳男﹑ 女配角﹐ 都以新一代為主﹐ 尤其部分人士更是首 次提名便一擊即中﹐ 這在論資排輩﹐ 重視師徒階級觀念的香港電影界誠屬罕見﹐ 即使在 當年港產片全盛期人材輩出之時的電影頒獎禮﹐ 也不常常發生。 從評審的取態可見﹐ 電 影界真的非常渴望能培養出能夠達成薪火相傳任務的新人﹐ 讓他們接棒延續香港電影的 傳奇。 這樣的安排對於老化情況嚴重的本地影壇﹐ 是十分正確和教人鼓舞的選擇。

隨著頒獎禮本質的變化﹐ 香港電影金像獎或許不再能夠成為觀眾評價電影好壞的標準﹐ 但正如上述﹐ 其 賽果不多不少也反映了業界的林林總總﹐ 對於有心研究香港電影發展史 的朋友﹐ 始終是非常管用和富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