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08 月24 日
《 孔夫子》 的故事 by Kantorates

《 孔夫子》 的故事

早前到香港電影資料館參觀﹐ 購入費穆導演的《 孔 夫子》 影碟﹐ 以及由該館出版的同名伴 讀書刊。

費穆是中國著名導演﹐ 早於三十年代已經涉足電影業﹐ 是中國電影第一個黃金時期的中堅分 子。 他的傳世作品不多﹐ 代表作為1948 年戰後作品《 小 城之春》 。 這部電影僅有五位演員參 演﹐ 全片大部分時間都在破落的老房子內上演﹐ 但編導匠心獨運的處理﹐ 讓影評界讚不絕口﹐ 一致推選為上世紀最重要的中國電影之一。

費穆的其他作品中﹐ 以和京劇名旦梅蘭芳合作的《 生死恨》 較為人稱道。 這部號稱中國最早彩 色電影的京劇片﹐ 製作過程曲折困難﹐ 雖然成品比較粗糙﹐ 據聞梅蘭芳更曾建議不作公映﹐ 但 放諸中國電影史﹐ 不論是首次拍攝彩色電影的實驗﹐ 還是以電影方式重現京劇神髓的嘗試﹐ 都凸 顯出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也成就了中國影壇一個值得紀錄的創舉。

撇除上述兩部代表作﹐ 費穆另一部常常被人提及﹐ 卻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作品﹐ 就是曾一度散 佚大半個世紀的《 孔夫子》 。 過往媒體或藝文界談到這部電影﹐ 僅能依靠老影人的記憶闡述﹐ 究 竟電影本身有多好﹐ 或者說是否聞名不如見面﹐ 大家是無從考證。

說到《 孔夫子》 的歷史﹐ 這部在當年耗資龐大﹐ 堪稱鉅構的大製作﹐ 在1940 年上映﹐ 成為一時話題。 戰後電影曾經被安排重映﹐ 之後卻不見蹤影。 當電影學家和業界都以為電影底片已經不復存在﹐ 把 其升格為散佚作品的傳奇行列之際﹐ 在千禧年後《 孔夫子》 竟然回來了! 這部一度在中國內地遍尋 不獲的作品﹐ 意外地收藏在一名老人的遺物之中﹐由其後人捐贈到香港電影資料館。

被發掘的《 孔夫子》 經過數碼搶修﹐ 終於在年前恢復原貌﹐ 並獲安排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 可惜 當年人不在香港﹐ 沒法到場觀看。 本以為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日﹐ 才能有機會一睹經典﹐ 想不到香港電 影資料館在其後卻為這部影片出版DVD 影碟﹐ 讓人喜出望外。

《 孔夫子》 是四十年代的作品﹐ 論製作條件當然難和今時今日相比。 但即便如此﹐ 從片中的場景﹑ 服 裝﹑ 美術等都可窺見﹐ 影片的確是不惜工本的鉅製。 不過和讓人驚訝的製作規模相比﹐ 影片被留存下 來更具價值的地方﹐ 在於讓電影愛好者能夠更深切地了解導演費穆的創作理念和思想﹐ 尤其在中國早 期導演之中﹐ 費穆可算是少數文藝氣息特別濃郁的導演﹐ 他遺下的不少文章﹐ 也曾對《 孔夫子》 的製作 著墨不少﹐ 能夠直接看到作品本身﹐ 對於研讀這名導演的創作裨益不少。

《 孔夫子》 影碟除正片外還包括一個特輯﹐ 主要由學者和數碼修復人員﹐ 講述發掘出這部經典的過程﹐ 以及數碼修復的工序。 如果嫌資訊不夠﹐ 也可找來同名伴讀刊物一讀。 這本書包括香港多名電影學者的 撰文﹐ 從不同角度剖析這部電影的特色﹑ 意義等﹐ 另外亦訪問了一些和電影製作人有關的人物﹐ 資料甚 為詳實。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