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10月25 日
從社運看媒體的 報「 導」 策略 by Kantorates

從社運看媒體的 報「 導」 策略

香港社運發展至今, 社會撕裂固然 教人痛心, 不過客觀一點的去環觀整 個事件, 對於傳理系學生或有心研究 新聞媒體的朋友, 這不失為一個非常難得的活動教室。 除 了在現場親眼見證媒體如何取材報道事件, 單是看報紙或電視新聞, 也可了解 傳媒如何藉著種種手段, 或明或暗地把預設的立場和價值觀灌輸到讀者的腦中。

以往曾受教於一名資深的新聞媒體人士, 說到「 報道」 和「 報導」 的差異, 前者就 是把發生的事情持平、 不偏不倚地報告出來的意思 ,後者的「 導」 字, 就有「 引導」 之意, 所以他認為新聞「 報道」 才是正字。 然而從近年(非單針對今次香港社運) 本地 傳媒的編輯取態看來, 可能會發現很多時候他們都是「 報導」 多於「 報道」 。

很多人都會奇怪, 新聞就是把發生的事情紀錄而已, 又不是戲劇, 怎可能會偏頗主觀 呢? 的而且確, 某程度上, 有些實況是不容否定。 例如社 運 發生其間有電視台攝得警 察毆人事件, 畫面清楚拍到整個過程, 不論前因後果如何, 不管是否加上旁述, 都已 足夠讓人理解及判斷是什麼樣的一回事(而至於為什麼會毆人, 或者事前事後的恩怨情 仇, 那應該已是後續的新聞話題, 不屬於對毆人事實的理解了) 。 然而很多時候, 作為 報告式文學的新聞, 也不一定不能被注入主觀感情或立場。

現在網絡有句流行用語「 有圖有真相」 , 但是有照片真的代表能夠讓人看到事實全部 嗎? 顯然這是否定的。 先不說電腦改圖的問題, 即便是一張沒有經過電腦技術處理的照 片, 是否一定能夠解開事件背後的所有真相呢? 如何選擇拍攝對象、 拍攝角度、 拍攝時 機等, 其實都能夠改變讀者對事件的印象。 以拍攝對象來說, 如果是預設立場, 很自然 地你會選擇一些傾向你支持的對象內拍攝, 或者說刻意捕捉反對方不好看的一面展示。 同一個人物, 不一樣的表情也會給人非常不同的觀感, 如果有意美化或醜化一個人, 大 可在拍攝角度或表情捕捉方面入手, 便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人類是感情動物, 面對印在 報刊或電視上出現的陌生人, 往往只能依賴視覺去初步判斷這個人的好壞, 所以要藉著 對拍攝對象的調整去控制讀者對這個人的第一印象, 是非常容易的事; 至於拍攝角度和 時機, 也不難被操控。 例如街頭發生衝突, 若記者在現場只拍到比較溫和的場面, 讀者 觀看照片就會覺得事不嚴重, 整件事件就在不知不覺間被淡化了。 相反若另一名記者捕 捉到雙方短兵相接的激烈對抗畫面, 讀者也自然會覺得事態嚴重得多。 這種拍攝上的取 向, 有時是故意, 有時是關乎時機, 例如有記者在到達現場前最激烈的衝突已經完結, 那麼他看到或拍到的畫面, 就不一定能夠很客觀地代表到當時的情況了。

圖片能夠改變讀者對新聞的了解, 訪問對象的選擇亦然。 如有留意近日社運的新聞, 就 會發覺很多被稱為有立場的媒體, 不論正反雙方, 在選取訪問對象上, 都刻意地找來一 些和他們立場相近的人士講話。 例如你在被指為支持社運方的報紙, 你不會看到他們詳 細訪問反對方的代表, 即便有反對方或政府的言論, 也不會被安排在顯眼的版面(除非是 負面言論) ; 同樣地, 在被指為反對社運的媒體, 你會發覺即便受訪的是一般民眾, 他們 的聲音也讓人驚訝地是一面倒的傾向反對社運的一方。 所以一如新聞圖片, 訪問對象表 面看好像很客觀, 但也很容易就能被媒體利用, 改變讀者對事實的觀感。

除了影像和訪問, 一個比較少人留意, 但卻能對讀者產生很大影響力的元素, 就是用字 的選擇。 我說的用字非指行文取向。 例如說支持或反對社運的媒體在報道角度中向各自 方向傾斜, 明眼人都能看到和分辨到, 但說到具感情色彩的新聞標題或內容的用字, 就 往往能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讀者的潛意識, 從而挑動他們的情感。 有留意報紙頭條的朋 友, 或許都會發現, 本地不少報紙在標題上都喜愛用上一些很具主觀感情色彩的詞語, 例如「 香港哭了」 、 「 我們憤怒了」 、 「 挺身XX 」 、 「 無懼XX 」 等, 在這些附帶感情的 詞語, 通常都會配上「 香港」 、 「 我們」 、 「 廣大民眾」 等, 但究竟標題上的「 我們」 代表的是誰? 說「 香港哭了」 , 是不是香港700 萬人都在哭泣? 雖然表面來看, 大家都會 明白這是誇大之詞, 純粹作為一個 擬人化的比喻, 但值得注意, 當讀者每日都不停地被 這些感情色彩濃烈、 充滿感染力的字句薰陶的話, 而用詞配合的對象就是「 我們」 、 「 香 港」 , 潛意識之中不其然就會代入其中, 對事件產生和該媒體宣揚的理念一致的意識感情 了。 即使我沒有哭, 但報章說「 香港哭了」 , 我作為香港人, 怎能不哭?

相對於影像和訪問這些直接的思想灌輸方式, 利用潛 意識挑動人類情緒或思想的做法, 特別值得民眾提防。 尤其當你看到近日很多人往往因為政見不合而絕交, 或者理性漸被感 情蓋過, 便不能不冷靜下來思考一下, 自己在整件事情上有沒有因為被主觀感情影響對事 件的判斷, 以及在謾罵和自己政見不同的朋友或陌生人前, 有多少是源自對方主觀用字的 煽動, 多於在立場見解上的差異。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