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12 月12 日
網絡欺凌的恐怖 by Kantorates

網絡欺凌的恐怖

說到網絡欺凌,很多人只會想到一些在網上論壇被起底的網民,或者是在街上發生衝突事件,被途人拍片上網 聲討的事主。其實除了一般民眾,社會名人也不時成為網絡欺凌的受害人。

以最近的娛樂新聞為例,隨隨便便就能找到幾位慘成網絡欺凌對象的演藝人。上周某內地歌唱節目傳出新聞, 擔任評判的音樂人崔健在節目中發言時,被指涉嫌輕視香港流行曲,正當大家還未弄出事件的來龍去脈之際, 崔健立即已被判道德死刑,成為全港網民鞭屍的對象。不論是報章雜誌的自詡才子作家,或者是網絡論壇的 「花生」網友,無一不加入聲討行列,無一不用盡各種尖酸刻薄的言詞,將崔健當作殺父仇人一樣肆意辱罵。

然而事情最出人意表之處,就在新聞鬧得熱烘烘、大家愈罵愈開心之際,卻又傳出新版本,原來崔健在節目中 的言論並非針對香港流行音樂,只是電視台的剪接別有用心,混淆視聽。可惜這個事後聲明的傳播程度,遠遠 不及之前的錯判新聞,即便各大小媒體已報上還崔健清白的報道,但看到的人看來不多,直到今日,在網絡上 還是能夠看到大量不由分說痛罵崔健的網民,崔健形象盡毀,網絡欺凌害人的後遺症難以修補。

崔健事件不過一周,今個星期香港音樂人黃家強接棒,成為另一位網絡欺凌受害人。事緣他出席一個活動其間, 不但和香港特首等一眾高官合唱,更大拍合照。這張照片被特首於社交網絡刊出,立即讓黃家強成為眾矢之的。 和崔健事件一樣,公眾未審先判死刑,黃家強成網民討伐目標,大量粗言穢語和刻薄改圖的例牌招呼自不可少, 有好事抽水者,更想出弄毀唱片等奇招搏取網民注意,頃刻間網絡欺凌儼然成為一場嘉年華會,批評的原意已 無人深究,讓人啼笑皆非。

正如崔健事件,在媒體的後續報道中,有一種說法為黃家強只是應唱片公司老闆要求出席演出,事前並未知道 該活動會碰上高官,暗示他是被擺上台。然而在當事人早已被執行死刑、已經萬箭穿心的情形下,什麼樣的解釋, 那怕是真相還是托詞,也是無濟於事,黃家強的人格形象已完全破產,已經化開的一滴墨水,自然不能把一杯污 水還原。

網絡欺凌的行為是否能夠避免?這是必然的。以上述事件為例,大家在批判一個人前,是不是能夠針對事件本身 去作判斷,而不是訴諸於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呢?民主就是一百種不同的聲音,都能夠找到共同生存的空間,你不認 同一個人的意見,可以用理性的角度和表達方式去反對、評論他,而不是毫無意義地謾罵。記得讀大學的時候,老 師特別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critical thinking能力。審視一件事情,應該從不同角度分析,而不是單單的聽 到片面之詞便下定論;另外,判斷能力應該盡量減少情感的干擾,如果激情總是戰勝理智,是很難作出全面周詳的判斷。

我們現在回顧歷史,會覺得六、七十年代內地文革其間紅衛兵肆意批鬥旁人很恐怖、很荒謬、很不可思議,很難相 信當時的年青人竟然會毫不留情地批鬥父母、家人、朋友,然而當局者迷,將心比己,當你毫不留情地在網絡對人 作出人身攻擊時,究竟有沒有想到,這種行為和當年的紅衛兵有什麼分別?你批評這些對象前,真的已經作出了 深刻全面而富理性的思想判斷,確認這些對象值得受到這種屈辱性的對待嗎?如果有一絲的不確定,在開罵前是否 應該三思?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