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2日
流行音樂人獲諾貝爾獎的意義 by Kantorates

流行音樂人獲諾貝爾獎的意義

今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予美國流行音樂人卜戴倫,引起社會話題。其實近年卜戴倫早已成為熱門得獎候 選人之一,獲獎不會讓人感到太奇怪,況且該獎項也非如很多媒體所言,是首次頒予音樂人,早於上世紀 初,音樂成就卓越的印度博學家泰戈爾已曾獲獎。

說到泰戈爾這位印度文化界巨人,雖以作家身分著稱,但在音樂界的成就也不容忽視。他一生熱愛音樂 創作,曾譜寫二千多首歌曲,歌詞結合文學詩句,題材亟為廣泛。對於華人讀者,泰戈爾這個名字也曾成 為話題。話說當年香港作家張小嫻寫過一段有關愛情的文字,題為「最遙遠的距離」,由於言簡意賅,刺中 不少愛情男女的心事,在網絡上廣為傳誦。然而不知何解,傳來傳去卻演變成一個謠言,說這段文字為詩 人泰戈爾的創作。自此泰戈爾的名字,陰差陽錯下便成為時下年青人眼中當代愛情文學的經典。

話說回來,卜戴倫雖不是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音樂人,其成就始終值得世人敬仰,尤其在當今文化界, 流行曲歌詞向來不受重視,頂多被視作流行文化產物而鮮有被細心研究,今次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決定,或 者能讓公眾對流行曲予以更恰當的尊重,尤其在華語地區,流行文化受到學術文化界的關注,是遠比其貢獻低。

說到華語地區的流行曲詞,真正用心研究的文字不多。記得數年前曾在這個欄目寫過相關題目,提到幾本 本地學者撰寫的流行歌詞研究著作,最近再於網上翻一翻書目,發現至今這個領域上的研究還是沒有太多 變化,縱使有幾部相關著作的推出,但看來作者來來去去也是幾位熟悉的名字,並未見太多後起之秀的加入。

為什麼有關流行歌詞的研究不多?這是值得文化學術界探究的現象。畢竟流行文化本身就是反映當代社會趨 勢及變化的一面鏡子,創作人的靈感,多半就是從社會發生的事情或生活中的經歷挪用,不少優秀的流行曲 詞,不但見證社會變遷,也讓大眾對生活中的世界有更深刻真摯的體會,經過時間的流逝,更是讓後世人了 解歷史的一個重要參考。舉例來說,古代的詩詞,不少都是文人消閒玩樂的遊戲,在當時並非嚴肅的文學創 作,有不少著名詩作更是在作者醉酒戲耍或放假旅遊時靈機一動的即興之作,但是流傳到今時今日,卻成為 珍貴的文學典範,受到學術研究界的認真看待。同一道理,流行曲詞歷經百年之後,不是也會成為文學典藏嗎?

卜戴倫獲諾貝爾獎的意義,不只是他個人的榮譽,也對流行文化界產生正面的影響,期待文化學術界以後能 對流行曲詞有更全面的研究和更認真的看待,歸還其應得的社會文化地位。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