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12 月05 日
「不能沒有」的文化資產 by Kantorates

「不能沒有」的文化資產

2009 年的金馬獎已經揭曉﹐ 頗為讓人出人意表的﹐ 是今年破紀錄 地出現雙影帝的結局﹐ 而且其中一人為賽前被列為冷門的內地演 員黃渤《 鬥牛》﹐ 原來的大熱門陳文彬則在影帝和新演員獎項均大 熱倒灶。 然而如此﹐ 其主演和編劇電影《 不能沒有你》則大獲全勝﹐ 獲得最佳電影﹑ 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等多項大獎。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寫實劇情片《 不能沒有你》能夠獲獎﹐ 對於有誠 意和有藝術抱負的電影人來說﹐ 是很大的鼓舞。 回顧近年金馬獎的 賽果﹐ 多半都反映了所謂的名牌效應﹐ 獲得大獎的電影或影人﹐ 都 是大製作或極負盛名的﹐ 例如去年獲最佳電影和導演的大贏家便是 華語鉅製《 投名狀》及其導演陳可辛﹑ 07 年則為享譽國際的《 色﹐ 戒》 及其導演李安﹑ 再早一點也有05 年的《 功夫 》和周星馳﹑ 03 年的《 無 間道》和劉偉強/ 麥兆輝﹐ 全部都屬名牌。 近年唯一以冷門低成本作 品獲最佳電影為04 年陸川的《 可可西里 》﹐ 不過該片早在國際獲得 關注﹐ 而陸川也未能一舉拿下最佳導演獎﹐ 情況不同。 同樣地﹐ 06 年 的《 父子 》﹐ 主要還是靠影帝郭富城的名星效應和資深名導譚家明的 聲譽作號召。 依此來看﹐《 不能沒有你》以一部台前幕後均全無名明 星作賣點 (導演戴立忍雖為知名演員﹐ 但在導演界未算資深) ﹑ 全以黑 白拍攝﹑ 而且劇情偏重近年華語主流影壇抗拒的悲情寫實的電影獲獎﹐ 便顯得更為難能可貴﹐ 也更值得敬佩。

近年華語寫實悲情片的數量愈來愈少﹐ 原因很多。 以香港為例﹐ 由於 千禧年後社會氣氛愁雲慘霧﹐ 市場傾向拍攝喜劇或動作電影﹐ 後經濟 好轉﹐ 合拍潮也繼續以此類型電影﹐ 以及大卡士的巨片為主﹐ 而且﹐ 以寫實時事背景為題材的悲劇片出路特別少﹐ 票房風險也大﹐ 很難獲 得投資者的信任。 例如據聞許鞍華當年便是首先想拍《 天水圍的夜與霧》﹐ 後無法找到足夠投資支持﹐ 才改為先拍基調樂觀的《 天水圍的日與夜》﹐ 在後者贏得滿口稱頌後﹐ 許方能繼續前者的籌拍工作。 即使如許鞍華這 樣資深和富實力的導演﹐ 也會因為欠缺支持而未能開拍這類電影﹐ 其他 欲開拍同類電影的導演便更不用多說。

在中國內地的商業影市﹐ 礙於政府監察嚴謹﹐ 開拍紀實悲情片的風險更 大﹐ 所以以主流市場為目標的電影﹐ 大部分都不會觸碰這一領域。 為了 避免麻煩﹐ 不少觀眾或會發覺﹐ 很多片商甚至連時裝片也不碰﹐ 通統只 拍創作上較為天馬行空但脫離現實的古裝片﹐ 若是以現世為故事背景的﹐ 通常都是瘋狂喜劇或虛無飄渺的愛情文藝戲﹐ 觀眾要看講時事和民生的 電影﹐ 要了解時下人民生活狀況﹐ 只能靠 一些低成本或地下式的獨立製 作。 而這些電影﹐ 也成為中國當世社情生態最忠實的紀錄。

電影除了作為娛樂外﹐ 也是反映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 不能沒有你》﹑ 《 天水圍的夜與霧》等電影獲得表揚和重視﹐ 或許未必能帶動紀實劇情片 的潮流﹐ 但對於一個地區的電影文化﹐ 卻起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是 「不 能沒有」的文化資產。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