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03 月02 日
電影評論惹的禍 by Kantorates

電影評論惹的禍

最近本地一個藝文評審比賽爆出疑似不公黑幕﹐成為全城熱話。 事緣獲選為冠軍的影 評因大肆批評去年賣座港產片 《 低俗喜劇 》 而備受公眾關注﹐ 後來被傳媒抽絲剝 繭追查﹐ 發現評審團的幾位成員和冠軍得主關係千絲萬縷﹐ 雖然主辦方已多番闢謠﹐ 無奈愈描愈黑﹐ 情況一發不可收拾。

電影評論本來就很主觀﹐ 讚揚和漫罵都是書寫者的自由﹐ 除非是惡意的人身攻擊﹐ 否則讀者實無需動氣。 至於傳媒提出的賽制公平質疑﹐ 由於大多只是片面之詞﹐ 作為局外人都是模模糊糊﹐ 太早下武斷的批評﹐ 對於正反兩方好像都不太公平。然而回 到影評文章本身來看﹐ 這篇得獎影評最挑起爭議的地方﹐ 或者說最觸動《 低俗喜劇 》創作方和本地讀者神經之 處﹐ 在於其對電影刻意侮辱內地人的嚴厲指控。 對於《 低俗喜劇 》這部電影的水準﹐ 我是有一點保留﹐ 但明顯地﹐ 該文對於內地人被貶的論點實在不太站得著腳。 無疑 片中內地黑幫被描寫為無惡不作﹑ 毫無廉恥的壞人﹐ 但值得留意﹐ 其實編導對所有 角色﹐ 包括香港人﹐ 也沒有很正面的描寫﹐ 例如港產導演無工開被逼開非法賭檔﹑ 主婦沉迷麻雀等﹐ 甚至是海外華人﹐ 也被編導藉著薛凱琪不通人情的角色嘲諷一番﹐ 所以如果單單只說編導借題發揮鞭撻內地人﹐ 其實是以偏概全﹐因為這部電影實際 上是把時下都市人的缺點和負面特質無限量的誇張放大﹐ 然後藉此引發觀眾的反應﹐ 當中並不局限於香港人﹑ 內地人或海外人士。 寫影評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先入為主﹐ 即是先有定論然後選擇性地抽取想要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論點﹐ 卻無視其他細節﹐ 而這 正是該得獎文章最致命的問題。

然而另一方面﹐ 作為旁觀者觀察這次事件的發展和坊間的反應﹐ 倒是覺得有一些值得參考和討 論的地方。 當中很多人在回應事件時提出一種意見﹐ 就是指所謂的得獎影評並無針對 電影本身作出評論﹐ 所以根本不屬影評。 這樣的看法特別教人擔心﹐ 因為原來電影評 論這門文化誕生數十年﹐ 到了現在竟然還有這麼多人不明白﹐ 究竟何謂電影評論? 也不 能分清﹐ 真正意義上的電影評論和一貫雜誌式觀後感(或影話) 的分別? 尤其當這種批評出 自一些職業電影人之口﹐ 便更教人感到驚訝。

說到影評這個概念﹐ 很多人只會認為是報刊雜誌娛樂版躲在一角的「 影評」 欄目﹐ 通常 就是作者對電影內容批評一下﹐ 或者就劇情﹐ 或者就拍攝技術﹑ 特效等評評彈彈﹐ 然後 最後打個分數。 其實﹐ 這種形式的所謂 「 影評」 ﹐ 充其量只能說是觀後感或影話(無貶義) ﹐ 屬於電影文字的範疇﹐ 但卻非真正的電影評論。

電影評論從來都不指是評彈影片內容和技巧﹐ 電影可以是技術﹑ 商業﹑ 文藝娛樂﹐ 甚至是 反映文化的產品 ﹐ 電影評論也可以是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撰寫﹐例如作者論﹑ 類型學﹑ 文化唯物主義 ﹑ 心理分析﹑ 符號學﹑ 結構理論﹑ 女性主義﹑ 歷史角度﹑ 新形式主義等﹐ 不會只 局限在劇情或演員演出等狹窄的範圍。 回到今次事件的得獎文章﹐ 撇除其內容的公眾認受性﹐ 其實不脫電影評論的範疇﹐ 可以說是屬於文化唯物主義一門學派。 當然﹐ 你可以不認同作者 的論調﹐ 反駁其論點﹑ 甚至全盤推翻其立論﹐ 但如果純粹為反而反地硬指其文章並非電影評論﹐ 其實並不合理﹐ 也只凸顯了批評者本身的無知。

早說香港應更全面和更早推動電影藝術評鑒的課程﹐ 尤其在現今影像橫行的年代﹐若教育界只 停留在上世紀的思維﹐ 只懂要學生唸書和埋頭於古籍文章中引經據典 ﹐ 而無視現今多媒體發展 興盛的全球趨勢﹐ 只會讓香港年青一代的識見愈來愈落後。 如何學懂觀察和評論新一代的影像文化﹐ 應該要成為中學必修課。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