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09 月14 日
生活的藝術家 by Kantorates

生活的藝術家

對於年青一輩的觀眾﹐ 李小龍是一個銀幕巨星﹐ 是電影界的傳奇﹐ 是把香港動作 電影推展到世界各地的奠基人物﹔ 對於較年長的一輩﹐ 李小龍是一位武 術泰斗﹐ 是詠春大師葉問的傳人 ﹐是截拳道的創始宗師。

然而﹐ 這是否李小龍代表的全部? 閱畢《 李小龍: 生活的藝術家》 ﹐答案顯然是否 定的。 藉著李小龍遺下的散文﹑ 詩詞創作﹐ 讓人首次看到他鮮為人知的其他身分: 他是一個思想細密的哲學家﹑ 一個情感細膩的詩人 ﹑ 一個關懷細心的良師益友。

說李小龍是一個哲學家不為過﹐ 尤其他能夠把哲學理論有機靈活地套用到武術之中﹐ 是成就其武學傳奇的重要因素。 現在回顧李小龍的生平﹐ 會發現他在大學選修哲 學 系﹐ 明顯地並非偶然之舉(據傳他首先報讀戲劇系﹐ 後來轉投哲學)。 他在學時期對東 西方哲學產生的強烈好奇﹐ 進而的涉獵研究﹐ 正好幫助他形成其武學理念的重要根基。

正是由於師出有名﹐ 有濃厚的哲學理念為根基﹐ 李小龍在武術界才能自立門戶﹐ 才能攀 上一代宗師的崇高地位。 而這個地位﹐ 絕對不只是如外間不少人認為﹐ 單憑其快拳烈腿的 身手獲得。 無疑那些容易吸取大眾目光的拳腳招數非常耀眼﹐ 但天外有天﹐ 人上有人﹐ 要尋 找可與他匹敵的對手﹐ 天涯 海角之內必然存在﹐ 要成為一代宗師﹐ 不可能只靠身手稱霸武 林﹐ 說到底還是在於武學理念﹐ 而這正是和其哲學背景出身不可分割。

從 《 李小龍: 生活的藝術家》 收錄的文章多元性可見﹐ 李小龍看來是一個勤於寫作﹐ 筆耕不 絕的人。 這和他在大銀幕後建立起的武夫形象大相徑庭。 即使是在他自己執導的電影﹐例如 《 猛龍過江》 ﹐ 他總是把自己描寫成一個學識不多﹐ 不乏土氣的鄉野青年﹐ 對於愛情更是麻 木笨拙。 這樣的形象﹐ 和他在哲學論文中散發出的學者氣息﹐ 以及在詩詞創作中表現出來的多 愁善感﹑ 情意綿綿可謂完全相反﹐ 反差之大不免讓人大感驚訝。李小龍的詩詞創作充滿想象 力﹐ 雖然或許難和文學名家相比﹐ 但用詞造句真摯自然﹐ 而且情感力量豐沛﹐ 說是情感細膩的 詩人 不為過。

李小龍雖然早於二十來歲已成武術老師﹐ 門徒眾多﹐ 但從他和武術同行及一眾徒弟的書信來 往可見﹐ 他從不以宗師身分自居﹐ 說話中使用更多的像是平輩的朋友交往語氣﹐ 鼓勵失意的 門徒奮發向上﹐ 或者是謙虛地分享武學之道。 這和他在公眾場合展示的傲氣形象﹐ 也是一個 不少的反差。

《 李小龍: 生活的藝術家》的收錄文章來源比較零碎(有些明顯只是李小龍在學時期的功課文章﹐ 本來就並非為出版書籍而寫﹔ 而關於拳法的文章﹐ 很多也比較像是私人筆記而已) ﹐ 而且部分章 節重複位多﹐嚴格來說並非一部主題明晰和編輯緊密的好書。 但是作為了解李小龍人生和哲學的 資料來說﹐ 這還算是不錯的伴讀書籍﹐ 值得推介。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