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香港金像獎的投票弊病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18年02月10日

2018年02月10日
香港金像獎的投票弊病 by Kantorates

香港金像獎的投票弊病

香港電影金像獎近日公布提名名單,在年產量不足百部的情況下,不論驚喜或驚嚇其實都不多,但從名單看來,卻不免揭示出提名機制的一些弊病。

按照金像獎的提名規則,提名名單由「香港電影金像獎選民」及「第一輪專業評審團」投票選出,當中前者為一般電影從業員,後者則是大會邀請業內較資深人士,所以基本上來說,整個評審團都是行內人。這樣的安排看似公平公正,但卻未能避免一大弊病,而這個問題,正是導致提名名單偶然會出現一些不合情理的結果。

評選方法最大弊病,就是看來並未能確保投票者有看過報名的大部分電影。從每年名單中總有不少遺珠,而這些受到忽視卻實力不差的遺珠,大多是來自一些名不經傳電影可以推測,不少金像獎選民,投票時可能並未看過部分電影。既然未看電影,那如何決定投票選擇呢?顯然地,靠的就是輩份和知名度的辨識。

把票投給有輩份的電影人,在金像獎歷史上早已見怪不怪,例如多年來的最佳攝影獎,幾乎被黃岳泰壟斷,提名二十多次獲獎九次,2008至10年更連續三年得獎,非常誇張。當然,黃岳泰的攝影技術在香港影壇無出其右,但評審問心一句,投下一票是出自山頭派系,還是純粹從藝術角度評選呢?如果黃岳泰近年不是減少拍攝港片而專注內地市場,以他在攝影領域的輩份和地位,看來還能繼續把紀錄改寫,連年臨莊呢!由於金像選民全為行內人,華人電影界也是講求論資排輩的行業,選民投票意向有這樣的傾向,自是較難避免。

除了講輩份,名氣(或人氣)也是選民投票的基礎。也就是說,當你沒有看過電影時,就只能看看是否認識獲提名者的大名,來決定投票選擇了。換句話說,人氣較高的報名者,在提名過程中自然佔優。以今年為例,有看過電影的觀眾都會覺得,最佳新人獎的歐凱淳,是最莫名其妙的提名。歐在《春嬌救志明》戲份不過客串幾分鐘,毫無發揮可言,完全不能理解讓她入圍的人士,是抱著何種心態投票。但只要看看報名名單就會發現,對於投票者來說,這可能是無得揀之下的選擇,例如名單中的《青春戰記》、《生化藥屍》、《我們的6E班》、《告別之前》這些電影,究竟會有多少人真的全部看過?不要說普通觀眾,就是行內人,可能連聽也未聽過部分電影的名字,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投歐凱淳還能投給誰?好吧,先不講戲名,直接講演員,正如網絡上不少評論所言,報名名單中,比她值得入圍的其實大有人在,例如《救殭清道夫》的林明禎,或者是《私人會所》的幾位新人,但問題是,這些新人有多少人認識呢?投生不如投熟,既然都不認識,也沒看過電影,你覺得投票者會投給一個完全未聽過的名字,還是本身已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呢?

最佳女主角也是一樣,周迅在《明月幾時有》其實並不特別出色,除了作為前得主的輩份優勢,實在想不到她為何能夠贏得入圍。相比之下,《失眠》的衛詩雅,不是更讓人留下印象,演出更具突破性嗎?講到底,又是輩份和名氣的問題,造就了這樣的投票結果。

不過正如我向來看法,電影頒獎禮就是一場遊戲,大家實在毋須太認真,尤其以香港金像獎的評選方法,上述問題是無論如何無法解決。只是希望應該獲得提名但未能入圍者,不要太介懷。你們的努力和誠意,作為觀眾的我們是看得到的,還望繼續努力,日後定當能夠獲得應得的表揚。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