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abella

伊莎貝拉
Isabella
評分: 7/10
年份: 2006
片種: 文藝
導演: 彭浩翔
演員: 梁洛施、 杜汶澤、 焯勻、 曾國祥、 黃秋生、 詹瑞文、 何超儀、 余文樂、 賈曉晨

彭浩翔的確是香港電影界的一路奇兵。 正如 他在接受本站訪問時說過﹐ 他每一次拍電影﹐ 都希望帶給觀眾一點新的東西。 而事實上﹐ 他 也能夠做到坐言起行﹐ 拍出《 大丈夫》﹑ 《 公主 復仇記》﹑ 《 AV 》 等風格多變又不失趣味的佳 作﹐ 2006 年的最新作品《 伊莎貝拉》 也不例外﹐ 他再次挑戰自己﹐ 作出了一個頗為偏離主流口 味的新嘗試。

影片不再玩群戲﹐ 也不以彭浩翔最擅長的年青 人為主角﹐ 而是把焦點放在一老一小(嚴格來 說應是中年漢和中學生) 。 故事講述女中學生碧 欣(梁洛施) 性格反叛﹐ 在偶然的機會下認識 了生活糜爛的司警成(杜汶澤) ﹐ 並發現成就是 其失散多時的生父﹐ 於是便死纏著他。 兩人也 開展了一段奇怪的父女關係。 可是好景不常﹐ 成因為一宗貪污案面臨牢獄之災﹐ 而且﹐ 他 更發現了一個秘密...

和他以往多部主流喜劇相比﹐ 《 伊莎貝拉》 比 較接近《 公主復仇記》 那種雅多於俗的風格﹐ 劇情同樣非常簡單直接﹐ 幾近沒有任何支線。 不過﹐ 細觀編導手法﹐ 會發覺兩片又不盡相 同。 相對於《 公》 運用得比較頻密的移動窺視 鏡頭﹐ 《 伊》 則十分重視畫面的構圖。 可以說﹐ 全片每一個鏡頭的擺置都經過精雕細琢﹐ 場 景的佈置尤其考究﹐ 編導透過大量遠鏡的運 用﹐ 力求把人和景結合起來﹐ 造就了一幅又 一幅美麗的畫面。 音樂方面也不遑多讓﹐ 由金培達炮製的歐陸風味配樂﹐ 切合故事背 景的需要﹐ 為影片起畫龍點睛之效﹐ 惟部份 場面過度依賴配樂﹐ 則產生了反效果﹐ 給人 喧賓奪主之感﹐ 有點刻意求功之斧鑿痕跡。

事實上﹐ 影片無疑拍得漂亮好看﹐ 但正如上 述﹐ 一切都太造作和「 扮野」 了。 有人說彭 浩翔太過刻意模仿王家衛﹐ 這點我也不反對﹐ 但模仿不是壞事﹐ 最重要是能夠融匯貫通﹐ 把別人的優點化作自己的東西。 依此而看﹐ 彭導今次明顯模仿得有型無神了。 這究其原 因﹐ 看來是因為編導對於題材本身的認知和 視野不夠寬宏所致。 彭導以往舊作﹐ 靈感或 多或少來自他的生活體驗﹐ 例如《 買兇拍人》 描寫的後97 小市民心聲﹐ 便是港人(包括 編導) 的共同經歷﹑ 《 大丈夫》 對80 年代紙 醉金迷的緬懷﹐ 也是編導的個人情意結(彭導曾 在本站的專訪中提過) ﹐ 《 公主復仇記》 的 偷相行動﹐ 更是他的真實經歷﹐ 就算最荒 誕的《 AV 》 ﹐ 也在某程度上展現了他的個人 興趣。 相對而言﹐ 《 伊莎貝拉》 講中年漢心 聲﹑ 少女心事﹑ 澳門回歸等﹐ 則明顯超出 了他和幾位年青編劇的閱歷範圍了。

當然﹐ 拍電影不一定要在現實中有相同的經 驗﹐ 例如拍警匪片﹐ 不代表編導要有當警察 或大盜的經歷﹐ 但是﹐ 作為一部以社會現實 取材﹐ 戲劇焦點集中在細膩的人性描寫的文 藝劇情片﹐ 一定的人生閱歷和視野是必需的。 而從這個角度來看﹐ 影片明顯未能提供富說 服力的演析。 先不說一些突兀的人物對話﹐ 單是碧欣這個角色的動機和行動﹐ 便屢屢教人 摸不著頭腦﹐ 總覺她所做的是為浪漫而浪漫﹐ 而不能感受到角色的真情實感。 另外﹐ 片中 刻意放入一些社會政治性的信息﹐ 但和《 AV 》 生硬地安插六十年代學生運動的片段一樣﹐ 也太過流於表面化了。

影片能夠讓人留下極深印像﹐ 除了因為出色的 攝影和配樂外﹐ 演員的超水準演出也是主因。 可以說﹐ 張碧欣這個角色的成功﹐ 絕大部份 都要歸功於梁洛施在演出上的投入和奔放。 雖 然戲齡甚短﹐ 但梁站在鏡頭前可謂毫不怯場﹐ 就算演繹一些性感場面﹐ 或者大發神經的﹐ 都 能放開懷抱﹐ 全情投入﹐ 充滿魅力﹐ 遠勝她在 去年《 虫不知》 內的刻意扮弱智。 明顯地﹐ 在她 生動跳脫的演出下﹐ 很多本來平平無奇的場面﹐ 都變得充滿趣味。 長居二線的杜汶澤搖身成為 男主角﹐ 表現照例出色﹐ 而且收斂了的演技更 顯功力。 我以往也曾在一些文章說過﹐ 香港電 影界不是沒有好演員﹐ 而是他們都沒有被好好 利用吧。

《 伊莎貝拉》 描寫一段父女奇緣偶有佳筆﹐ 但 劇本欠紮實﹐ 整體無法組合成有力的章節﹐ 而 且影像美麗而空洞﹐ 全靠男女主角的傾情演出﹐ 才能補充了戲劇上的遺憾。 然而如此﹐ 彭浩翔 不竟是目前香港影壇最值得期待的導演﹐ 我們 對他的要求較高﹐ 也合情合理。 期望他下一部 新作﹐ 能夠帶給觀眾驚喜之餘﹐ 亦能在導技 方面再作提升吧。

猛人- 梁洛施、 杜汶澤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