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of Mad Phoenix

南海十三郎
Legend of Mad Phoenix
評分: 8/10
年份: 1997
片種: 劇情
導演: 高志森
演員: 謝君豪、 蘇玉華、 潘燦良、 吳綺莉

《南海十三郎》:雪山白鳳凰之殤

仿似寶劍泥絮塵半封
昔日壯志與才氣全告終

江中雪
淚眼兩朦朧

辜負伯牙琴

知音再複尋
俗世才未眾
--題記

1.題外,有關南海十三郎的史實資料;選自《佛山故事》。

南海十三郎是佛山張槎人,而且是兩個人。晚清期間,張槎朗邊村出了一位翰林,名叫江孔殷,膝下一 子一女,頗具才情。女兒江畹征20年代為薛覺生寫了多個劇本,獲得成功。由於當時封建禮教觀念仍然 嚴重,女子不宜頭露面,只好署名"南海十三郎",並托胞弟江楓轉交。江楓在反復抄寫、傳送 劇本過程中,也不知不覺愛上了粵劇。不幸畹征英年早逝,江楓便接過"南海十三郎"的筆名,繼續充當 薛覺生、白駒榮等粵劇名伶的開戲師爺。類似《花落春歸去》就是同名粵劇的一個唱段,在中國曲藝家協 會廣東分會編印的《粵曲集成》中佔有一席之地。 抗戰勝利後,江楓得了精神病,到香港定居,生活相 當貧苦。1956年薛覺生逝世,更加劇了他的病情,被送往香港青山精神病院,80年代初離開了人間。

2.寫在前面的話。

我不記得曾經在什麼時候看過這部電影;總之已經很久了,時間久得已經忘記了所謂何夕。然而我依舊 記得的是這部電影曾經帶給我的那種感歎和悲涼的死寂味道,以及我曾經為這部電影流過的那些已經蒸 騰無跡的淚水。

那些曾經最奢狂的年華,已經逝去。至少在某個時候我曾經把自己定義為天才,然後帶著一種盲目自戀 的自以為是天才的悲戚來看這部電影,怎麼可能不為此而落淚呢。

同病相憐。我想。

重看這部電影以及撰寫這篇文章,紀念一下曾經那個最奢狂的時候,那些年少輕狂的已經逝去的歲月以及 那個已經支離破碎的少年天才夢。

很多時候,殘酷的現實不停地輾碎的那些夢想的碎片開始閃光,告訴我,其實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平凡 無奇的人們,而非天才。於是久而久之也就逐漸地習慣並且接受。

3.認識南海十三郎或者認識謝君豪。

1997年的六項金馬獎提名以及那些努力的人們足以將這部電影推到一個經典的位置。突然被喚醒的記憶 讓我開始懷念起很多年前的這部電影,那是一封不長不短的信,信裡,滿紙的憂怨。

當然無法否認更多的因素是謝君豪的個人魅力,或者是十三郎這個被成功塑造出來的人格魅力。也許, 其實這些也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可以說,是這部電影讓我認識了謝君豪並且從此喜歡謝君豪。很多時候在我腦海裡直接被映射出來的 天才形象是謝君豪俊俏而略帶瘦俏的臉龐而非他所塑造的十三郎。

從這一點上來說,他的金馬影帝似乎已經毋庸置疑了。畢竟可以把一個角色詮釋得如此深入人心並不是那 麼容易的事。

4.杜國威的自戀類比。

拋開了電影所塑造的十三郎,拋開謝君豪,拋開我的個人喜好,其實這部電影總有些東西讓我無法被它 完全折服。電影裡的十三郎曾經在他的劇本被拍成電影的時候發現劇本被篡改過,於是大發雷霆地對導 演說:什麼狗屁垃圾導演,你根本就不重視劇本,編劇導演……什麼時候都是編劇在前,劇本是一劇之 本,你不懂就別裝懂,小子。

無疑,這時候的十三郎已經潦倒落魄得三餐不飽了,可是似乎葆有他那種傲骨式不肯妥協的狷狂,而且有 點像是編劇借十三郎之口而呼喊出來的那種對導演篡改劇本的不滿和悲憤。只是,杜國威不是十三郎,很 多時候他只能接受而沒有辦法像十三郎一樣高聲呼喊。這樣的呼喊顯得有氣無力,縱然在十三郎身上看起 來非常悲壯可是在杜國威身上看起來就不那麼回事,甚至有點自打耳光的味道。

說了這麼多總算把話題扯到杜國威的身上了。

5.劇本上的硬傷。

其實這部電影的最大硬傷就是在劇本上。我想。

電影的開場是一場街頭賣藝和說書。可以這麼看,說書人就是杜國威,或者說那個說書人是杜國威的咽喉, 於是所有的故事都用說書人的角度來描繪。

用的是一種倒敘的敘述方式,然後開始順序講述,可以說,這是一個平平無奇的表述手法,甚至是一個循 規蹈矩的名人記傳電影。畢竟是香港電影,KUSO的味道自然是少不了的。於是很多時候用一種KUSO的手法 來塑造人物形象看起來就顯得非常過分了。

比如少年的十三郎對父親的戲謔,看起來就讓我徹底搖頭晃耳地鬱悶了。雖說太史大人有十七個子女,可是 怎麼可能會不認得自己的兒子甚至忘了自己一共生了多少兒子呢。這樣的安排無非是想塑造出十三郎從小就 是如此卓越而且口齒伶俐的特徵,可是這樣的玩笑開得有點太過分了。

因為這是一部港片,所以我們可以寬容它。的確很多時候KUSO的確是港片繁華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可是 有些時候,那種過於氾濫的KUSO因素也成了港片無法避免尷尬。很難說清楚是KUSO成就了港片或者禍害了港片。

還有像當說書人被抓到警察局之後繼續說書,於是全警察局上上下下男女老少所有人都一起跟著起哄, 甚至有人給一被拘留的說書人斟茶遞水。

人性化是夠了,可是香港員警的所謂紀律部隊的形象倒是看起來頗有點岌岌可危的感覺了。當員警和犯人 打成一片的時候,香港市民估計要比現在的我更鬱悶了。

平平無奇循規蹈矩的描繪和塑造手法和氾濫的KUSO味道,是這部電影最大的衝突點了。當然我們看的時候 笑則笑過,可是笑完了之後反思一下電影的劇本,的確,我們很難有那種被徹底征服的感覺。

當然,我們不能把這部電影當成歷史,而應該把這部電影僅僅當成是杜國威講述的一個故事,一個有著所有 港片因素的故事,也許,我們會坦然得多。

6.何不姑妄聽之任之而後信之呢。

無需去翻看任何資料我們也許也應該知道,電影藝術對於人物塑造總會有一些出於技術性的修改。 所以,不去置疑電影本身的真實性對我們來說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了。

看過一篇署名為"西區老二"的論述性文章,從十三郎和唐滌生劇本上的風格、詞藻的詞彙上的華麗和平直等 等以及他自己本身對於粵劇的人際瞭解推翻了唐滌生師從十三郎的謬論。分析的結果為唐滌生的名頭比十三 郎更大,這樣的劇情編排只是為了票房和市場。而最後行文至同類型的電影推斷出這部電影成功的最大因素 十三郎其人其事所載甚少而產生出極大的塑造性。

作者旁徵博引,看起來對粵劇頗為瞭解。而且對戲劇劇本也頗有研究。

這樣的思辨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想說的是,電影終究只是電影。既然是電影畢竟總會有些虛構,而虛構 的度是一分或者三四分又有什麼區別呢。

電影很多時候像是一種無稽之談,然而我們既然願意聽取某種無稽的說法,我們何不選擇相信呢。畢竟我們也是無稽之人。 姑妄聽之,姑妄任之。也許有些時候我們也會對這些所謂的無稽之談津津樂道。

7.完美的角色塑造。

這部電影最閃光的地方無疑就是謝君豪所塑造出來的十三郎的角色了。因為這個角色的跨度實在太大了。

從只愛梨園的紈絝子弟到滿腔熱血愛國愛民的青年大學生;從滿嘴庸脂俗粉到對愛沉溺而不能自拔的 逐愛者;從恃才自負不可一世的天才劇作家到落魄潦倒的街頭流浪漢;從滿口英文打電話報案的瘋子到徹底 崩潰的痛失愛徒的劇作老師;從寺院裡的雜役導遊到精神病院裡的病人頭子……末了,凍死街頭。這樣一個 跨度的角色,豐滿而感人,在我所看過的電影裡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地被壓縮在短短的一百一十分鐘裡,不得 不嘆服杜國威對故事情節編排的駕馭和謝君豪對角色演繹詮釋的駕馭以及高志森對電影鏡頭語言的駕馭。

可以這麼說,杜國威編排劇情的想像力和謝君豪對角色的包容力,一切被高志森的鏡頭語言和諧地統一進 了這部電影。大有那種1+1+1的效果。

電影總不能如劇集那樣的隨意和任性發揮,所以在短的篇幅裡那些簡單的膠片被賦予的意義永遠大於膠片本 身。這部電影裡這三者的集成後所釋放出來的那種和諧是所有電影裡罕見的。

拋開前面所說的硬傷和氾濫的KUSO因素,從某種程度上說,或者從角色塑造這方面來看,這部電影裡的和諧 及默契堪稱完美。

8.關於南海十三郎的角色賞析。

從這部電影裡謝君豪對南海十三郎這個角色的詮釋以及對這個角色的駕馭來看, 謝君豪的金馬影帝實 至名歸。雖說有些時候如阿發的外父得獎時對阿發的評語所說的那種略嫌浮誇。可是這個形象依舊是我最喜 歡的銀幕形象之一。

或許可以這麼說,這是一個張狂而又悲情的角色。在我看來這個形象之所以如此成功還有一個更重的原因, 那就是這個形象曾經在某些程度上如此貼近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些我們自己知道自己做不到而不願承認的模糊意識。

很多時候我們曾經幻想過我們是天才;然而我們長大了之後沒有多少人會承認,因為那無異於自括耳光。很 多時候我們曾經有過沖那些讓我們憤怒過的人或事有過破口大駡的衝動;可是我們沒有辦法像十三郎 一樣指著面前這個可能將給自己帶來最後翻身機會的所謂導演高聲大罵:狗屁垃圾導演……

我們想過,我們想做,可是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做不到或者不敢去做的。十三郎都做到了。帶著一點潛意識 裡英雄主義的盲目崇拜,很多人都會喜歡這個角色。

失落的愛情被轉換成戲劇;得意且狷狂,失意莫悲涼。
癡人正是十三郎,傳說中他一輩子隻寫過的一首七律看起來的確悲切。
電影裡很多看似畫蛇添足的描繪很讓人鬱悶。可是我實在喜歡這個角色。
為愛瘋狂,為愛癡癲。
恃才傲物,尖酸刻薄。
電影後半段十三郎對惡俗文化的抵制和寶蓮燈禽獸版的不完全妥協,那時候的十三郎臉上洋溢著天真的笑,當 那些猩猩被帶著一起去打狒狒的時候,愛國的側面描繪讓人很容易接受。
寺院裡偶遇老家丁之後顫顫悠悠地下山,無盡落魄。

偷我左腳鞋的是漢奸,偷我右腳鞋的是走狗,我的鞋全都被他們偷光了。政治隱喻?寸步難行?
我不喜歡杜國威的這種敘述方式,可是我會喜歡這個十三郎。也許,是十三郎的滿是傳奇色彩的一生造就了這部電影。
人們總是對那些未知的虛妄充滿著虔誠。

十三郎的劇本滿紙的華麗雍容。我們總是喜歡那些奢華的東西。於是十三郎的電影比利時唐滌生會更讓人喜歡。而 且瘋了的那些歲月有著一種不肯妥協不肯庸俗的避世的悲情。
悲憫,以及不肯言的羡慕和潛意識的那些被喚醒的記憶。這是這個角色所能調動起來的最大的戲劇張力。

9.關於雪山白鳳凰的意象。

所謂的雪山白鳳凰,只是一張白紙。上面就寫著"雪山白鳳凰"五個大字其它什麼都沒有。展翅欲飛;站在雪山的 頂峰;雪很厚;白鳳凰不停地抖著自己身上的羽毛;旁邊還有一顆三千年下一次的鳳凰蛋。

這就是十三郎和小時候的說書人一起給我們描繪的雪山白鳳凰。

白紙;黑字。其它一無所有。我們當然可以這麼說。可是試想象一下,白紙,還有白雪,以及白色的鳳凰。其實也 許那一切都一直存在著,而只是因為都是白色,所以用我們的眼睛什麼也看不到罷了。

小說書人其實並不是真的看見,更多的只是為了有一個過夜的地方。或者甚至只是為了逗一下瘋癲的十三郎。可是 不管他是不是真的看到十三郎的那只白鳳凰,電影安排的這個意象很讓我迷戀。

首先,這是存在的或者不存在的呢。這是個無法辯證的問題。你說沒有,我可以說有。白鳳凰的存在與否,只是在於 我們願不願意去相信罷了。

其次,這是十三郎非常珍重的東西,他曾經為了這張白紙差點和人打架,在屋頂上自稱是雪山白鳳凰,當這張紙 被牆壁上滲透過來的水浸濕的時候他曾經心急如焚……在電影的最後那一段,這張紙和他幾乎寸步不離,直到他 死去的時候還蓋在他的臉上。

在我看來,這個意象也許並不是僅僅只是無心之作。裡面包含著一種很隱晦的諷刺。

對於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那只是一張空空蕩蕩的白紙罷了。這是不是在嘲諷我們這樣的凡眼肉胎根本就沒有辦 法去理解十三郎。而對於十三郎,這似乎更多的是一種悲憤,一種至死也不肯妥協的悲憤,在我們看來空無一物 的無味,在他看來已經是他的一切了。

十三郎的瘋,是我們的悲哀、時代的悲哀或者僅僅只是十三郎的悲哀呢。沒有人知道,只有杜國威明白。

世俗容不下十三郎,於是他只能選瘋癲。時代容不下十三郎,於是他只是癡狂。我們在飛逝了的年代之後是不是可 以容得下十三郎呢。

雪白,是否真的有白鳳凰。在十三郎的世界裡,這個世界的彼端也許更安靜而美好。

空白,或者滿載,只是一貪之差罷了。妖豔的白鳳凰最後蛻退成了白色,站在雪山上。白色代表虛無,那麼白 鳳凰是虛無,高高在上的雪山是虛無,十三郎是虛無,我們是虛無。

轉眼幾十年,也就是人生了。雪山白鳳凰,其實也只是一場空泛的夢。十三郎是夢,我們是夢,榮華富貴是夢,一 無所有是夢,天才是夢,瘋癲依舊只是夢。

雪山白鳳凰成了我所見過最美的一個禪的意象。

上帝曾經告誡世人,信者得救。雪山白鳳凰何嘗不是一樣。信則有不信則只是虛幻。禪或者上帝,末了也是殊途同歸罷了。

10.末。殤。

雪山白鳳凰死了。因為沒有辦法飛,身邊那個碩大的鳳凰蛋是希望,或者是累贅。
十三郎死了。臉上蓋著他的雪山白鳳凰,有點風,欲飛,飛起來。

員警給十三郎穿上的鞋,是不是被漢奸和走狗偷走的那雙,沒有人知道。
末了。殤。依舊是殤。只能是殤。

電影的最後給了我們一個虛無的希望,也許,我們已經不再需要這種虛幻的期盼了。在我看來,十三郎死寂的時 候,時代消逝的時候,我們還活著,只是作為平庸的人而活著,這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了。

一句話點評:"一個潦倒編劇在講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唯一美中不足的也許就是編劇在寫 這部電影的時候過於傾向於自身的情感導向,以至於這部電影在某些方面顯得有些拖泥帶水了;當然我沒有辦法去 苛責什麼,畢竟這樣的題材是很難駕馭自如,當面對這樣的題材的時候,我想,沒有多少人可以不帶情感色彩來描 繪這一切。

猛人- 謝君豪

文: 火神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