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riors of the Rainbow

賽德克. 巴萊(國際版)
Warriors of the Rainbow
評分: 6/10
年份: 2011
片種: 劇情
導演: 魏德聖
演員: 林慶台﹑大慶﹑馬志翔﹑安藤政信﹑徐若瑄﹑河原﹑溫嵐﹑羅美玲﹑馬如龍﹑蘇達﹑田中千繪

注:內文包含劇情及結局﹐敬請留意。

看完台灣版本的《太陽旗(上集)》、《彩虹橋(下集)》,再看看這個從將近五個小時精簡到兩小時半的 國際版本,筆者只有兩個疑問…首先是在製作中後期的戰爭場面之部分,吳宇森對於戰爭戲的怨念到底有多 深(不論是《Windtalkers》或《赤壁》,兩套作品在戰爭戲的評價都欠佳)?感覺吳宇森的干涉程度非常的 高。其次則是在部分劇情處理手法上明顯的欠佳,感覺根本就是兒戲。魏導你要搞一些意念的傳達,其實一 個眼神的特寫或是一個動作都能很簡單的達成,畫面的精準有時遠比語言的力量更強大。但是最後所呈現的 卻是台詞太多餘,畫面很讓人哭笑不得。尤其是結局的一眾賽德克族走上彩虹橋集體出櫃…不是…對不起, 是集體前往彼岸的祖靈之家…讓筆者這個至尊寶忽然看破紅塵,有股衝動想告別紫霞,隨唐僧一同前往天竺取經。

其實就整體製作水準來看,筆者對於魏德聖的堅持是很願意給予好評的。不論是帶領團隊去實景拍攝的毅 力或是對於演員與角色契合的要求(畢竟素人演員佔多數),又或者是為了因應故事情緒的延續而順著故 事的發展去拍攝(所以才會燒這麼多錢又累壞不少劇組人員,搞電影根本不能這樣)。以影片的表現來說, 雖然仍看得出因為實景拍攝而造成的一些粗糙感(尤其部分場面的運鏡不是很順),但是就前期與拍攝期的 部分來說,這樣的表現已經是證明了台灣電影本身的能力並不亞於其他亞洲電影的實力(對比於港片的『肉 身神話』,《賽》片給筆者看到的是幕後前製人員的『肉身神話』)。

但是在劇情來說,不論《太陽旗(上集)》或是《彩虹橋(下集)》,就劇情層面來說,其實最後也只是讓 《賽》片淪為比較高級的偽紀錄劇情片。《賽》片的主要故事是以『霧社事件』為背景去描述事件的始末, 但魏導的野心太大,在故事中穿插了過多的訊息,既描述了被統治者(包括了與莫那魯道敵對的部落)的狀 況,也描寫了統治者的態度。然而在故事時態與片長考量的前提下,去掉了開頭少部分的反抗過程,故事就 直接跳到事件發生前夕的那最後幾根稻草。同樣是描述以『反抗不義』為題材的作品,《The Patriot》只花了 約莫半小時多的篇幅,就將美國獨立戰爭的背景與反派角色都交代完成,使如筆者不了解美國歷史的觀眾能 在相當短的時間就投入了這個也是『歷史事件』為主題的作品。回頭看《賽》片,由於與故事直接有關係的 角色太多,因為混亂的角色關係就已經先造成了第一段的隔閡。其次,在一些逐漸造成霧社事件的小事件, 在沒有足夠的篇幅去描述這些角色的心理之前提下,雖然在故事的處理仍是有著一定程度的節奏感,卻仍只 是淪為流水帳,未能引起更近一步的共鳴。感覺上,魏德聖希望用完全超然的第三者角度去描述雙方的衝突 是建立在認知的差異,但就根本來說卻宛如國中歷史課本一樣的點到為止。

在看完了《太陽旗(上集)》、《彩虹橋(下集)》以及國際版之後,筆者對三部片的感想是『急、亂、雜』。

《太陽旗(上集)》的問題在前段已經提到,本身由於太急於將故事引導至『霧社事件』這個尾聲,許多的角 色情緒與故事的火喉不足的前提下,讓觀眾有一種『就是在賣弄血腥屠殺,挑撥民族情結』這個基於對台灣歷 史不熟悉所產生的不客觀評語,其實也並不奇怪。畢竟對於台灣地區以外的海外觀眾來說,花了約莫兩小時的 時間就為了鋪陳片尾的『霧社事件』,在不斷轉換敘事者立場致使角色情緒的連貫性欠佳,最終導致了無法融入 事件背後本身的意識(只看到屠殺的『表面』,而非事件的『本質』),其實並不奇怪。

如果說《太陽旗(上集)》未能在『動機』的部分給予筆者一個信服的解釋,那《彩虹橋(下集)》的混亂收尾, 就更是令筆者只看到了戰爭場面與集體殉道的『視覺效果』(以敵對頭目鐵木瓦力斯,目睹莫那魯道的族人集體 上吊的慘況最具代表)。在《彩虹橋(下集)》將重心放在戰爭場面上,同時加上了老弱婦孺為了讓部落的勇士去 奮戰而集體自殺。就戲論戲來說,片頭開始沒多久就安排了戲劇張力強烈的段落,卻忽略了觀眾未必能有所共鳴的 狀況。因為不論是鋪陳或是故事的發展(上、下集都一樣),都未成功交代出馬赫坡社這個部落的社會結構,更別 提在對於部落之於個人的精神價值…其次,決戰的場面,一度讓筆者聯想到製片吳宇森那貶多於褒的《Windtalkers》 (嚴重『合理』懷疑吳宇森有干涉)。更糟糕的是,故事線太多以致於對於片中幾位戲份吃重的要角,在犧牲的 橋段並不能打動筆者對於這些角色的戰死而感傷。即使如林源傑飾演的巴萬這麼鮮明且令筆者印象深刻的角色,在 與日軍同歸於盡的瞬間也沒能讓筆者動容…只因為支線的鐵木分散了這場決戰的氣氛延續性。

就描述『霧社事件』的部分來說,並不難看出魏導的用心。然而過多雜亂的支線(與其花了近半小時描述日軍入台 的反抗,還不如就整段不要了,直接進入莫那魯道老的時候,部分角色的關係以『flash back』方式交代都比現在好) 與半吊子的劇情(開戰前的戰歌真的可以更精簡),都再再突顯魏德聖只是徒具野心卻欠缺果斷決心的判斷力…這 對於一部毀譽參半之本片的結果來看,並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記取了這個教訓後於非港台地區所推出的國際版,是否 能挽回這個局勢?雖然單就北美地區來說,整體表現尚可就是了…至於大陸地區…唉…

如果沒有了解歷史事件本身,國際版最嚴重的問題在於將『霧社事件』的動機與導火線過度簡化,同時在描述馬赫坡 社之社會結構部分也只是點水的帶過(可以說是完全不存在了);另外在部落間的衝突,也被簡化(台、港版也是如 此的問題)到幾乎是『幫派械鬥』那種層級,因為就整體來看還是不夠深入的描述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而除了在節奏 上較為明快到幾乎忽略了這是一部描述歷史的作品(看看人家美國人拍的《300》,不了解那段歷史也明白故事本身 的背景與動機),能慶幸的似乎也就剩下戰爭場面與剪去了片尾的『天竺取經』。

感覺上,國際版就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商業取向大於推銷台灣文化的作品。因此姑且忽略掉威尼斯影展的版本與這個國 際版的落差(不過我們沒看過威尼斯影展版,也無從比較),大陸地區說本片有『操作仇恨,賣弄血腥殺戮』這類型 的言論出現,似乎也不足為奇了。

總體來看,就筆者個人來說,就戲論戲(以港、台版來說),魏導太急於將很多的想法放到一個故事裡,卻只是導致 敘事上的混亂,最後造成故事主題雜亂模糊,只剩下部分演員表現與攝影畫面值得一看。但以台灣本土製作的作品來 說,《賽》片算得上是繼港台合作的《黑金》之後,在困難的製片環境中將作品完成(忽略優劣與否的部分),同時 也挑戰了台灣電影圈的環境(曾有人認為這樣的拍攝模式與規模之實現頗為困難,雖然是實現了一部作品,卻反而就 長遠來看,以最終的商業收益,也不會有人再敢投資這種規模的作品),單就在台灣電影產業的突破這部分,魏德聖 仍是一個成功的電影人。但那是針對在製作的身份來說,以執行者的部分來看,魏德聖仍舊是個失格的導演(以台 灣版來說)。

猛人- 所有前期工作人員、本片攝影人員、所有素人演員、林源傑、安籐政信

文: bi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