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

音樂人生
KJ
評分: 8/10
年份: 2009
片種: 紀錄
導演: 張經緯
演員: 黃家正﹑ 羅乃新﹑ 黃家立

很多看過《 音樂人生》的觀眾都會發現 ﹐編導張經緯雖然以一名恃才傲物的音 樂神童為拍攝對象﹐ 但他由始至終在做的﹐ 並非要歌頌或褒揚這名神童(事實上 全片也刻意淡化他在音樂領域上的成就) ﹐ 而是著力地把他從神壇拉下。 正如神 童在片中所言﹐ 他最想學習的﹐ 是如何成為一個「人」﹐ 而不只是在音樂境界上 的無止境尋覓。

張經緯耗時多年製作的紀錄片(其實主要分為2002 年和07~08 年兩節﹐ 中間因為資 金問題停拍多時) ﹐ 縱使製作條件一般﹐ 但憑著其耐心的觀察和尖銳的素材裁剪﹐ 頗為有趣而生動地對其拍攝對象進行了一次貼身且豐富的人性成長觀察﹐ 紀錄了 這個曾經一鳴驚人的小天才﹐ 在成長過程中如何受到朋輩親人等影響﹐ 漸漸塑造 出其獨特的品格和人生觀的故事。

雖然在短短九十多分鐘的電影中﹐ 很難讓觀眾對主角黃家正的一生有全面的認識﹐ 而影片也只是單單聚焦在他的音樂創作和表演歷程﹐ 並沒有多談他生活上的其他事 情﹐ 但是看過影片的觀眾或許都會同意﹐17 歲的黃家正﹐ 顯然受到他的父親和音 樂老師影響最大﹐ 他處理事情的手法﹑ 組成他做人思維的衝擊﹑ 和朋輩間的相處 習慣﹐ 大部分都來自上述的兩個人。

黃家正的音樂老師羅乃新﹐ 可以說是他最直接的臨摹對象。 從2002 年的片段可見﹐ 11 歲說話語氣仍然是很典型的香港兒童模樣﹐ 雖然思想古怪但表達上不失稚氣。 可是到了2007 年﹐ 他卻好像變成了另一個人﹐ 說話夾雜中英文﹐ 而且說起廣東話 時更有奇怪的西人口音﹐ 和其本土成長和就學的身分背景格格不入。 可是鏡頭一 轉﹐ 當編導展示他和羅老師以往學習時的互動﹐ 觀眾頓時一目了然﹐ 完來這些夾 雜半唐番腔調的說話方式﹐ 以及教導後輩時毫不留情的批判風格﹐ 正是源自羅乃新。 可以說﹐ 自言受到羅老師很大啟發的黃家正﹐ 果然是潛移默化地受到對方非常大 的影響﹐ 不論是音樂上的造詣或教導後輩的方法﹐ 甚至是說話方式和語氣﹐ 都十 足十地模仿自老師。 從片中他和其他後輩同學的交流看來﹐ 他簡直成為羅乃新二號。

至於其父的影響﹐ 影片在開場以來﹐ 一直都刻意地淡化。 編導 一再任由黃家正任 性地發表他那些看似非常富哲理性但又有點似是而非的奇特人生和音樂理論。 直 到幾近最後一段﹐ 才交代出其父離婚對其家庭的打擊﹐ 以及在父親壓逼下﹐ 他曾 經一度討厭音樂和感到迷失的經歷。 這樣的結局﹐ 對於黃家正先前的所有偉論﹐ 儼然是「 一盆冷水照頭淋」。 編導清楚地告訴觀眾﹐ 總結了多年的觀察﹐ 他認為黃 家正之所以產生其獨特的音樂人生觀﹐ 主因不是如黃自己所說一樣高深和清高 (在 電影中段﹐ 當黃家正和同學參加比賽前多次強調參賽不為勝負﹐ 只在音樂本身﹐ 導 演突然插嘴問他「既然只為音樂﹐ 不一定要參賽﹐ 為什麼還是要參加?」 黃頓時被煞 過措手不及﹐ 只是胡混地答應一番﹐ 和先前的大言不慚判若兩人﹐ 可見導演對他的 質疑) ﹐ 而是他反抗父親的本能反應而已。 他不為比賽﹐ 只求音樂的理論﹐ 正是針對 其父亟度重視比賽勝負的條件反射﹐ 而自大源於自卑﹐ 他反對制度﹑ 管理﹑ 鄙視尊 長的反叛行為 ﹐ 也明顯地可以看出﹐ 是和他家庭分裂扯上不可分割的關係。 而黃家 正談及父親的劣行時﹐ 言詞和表達上的憤怒和批判性﹐ 便更合理地證明了他的反叛 思想的根源﹐ 就是來自對父親的不滿。

或許《 音樂人生》仍不能說是很全面的人生觀察﹐ 例如編導由始至終﹐ 都未能搞清﹐ 為什麼11 歲的黃家正﹐ 竟然會產生「 因為世界不完美﹐ 很多人不快樂」﹑ 「 要達到完 美便應該自殺」 的怪異和超乎其年齡能夠承受的想法? 也未有探討他家庭分裂的詳 情(母親從未現身﹐ 父親也未獲辯解機會﹐ 鏡頭前看到的﹐ 終歸只是黃家正的一言堂﹐ 當中有多少是事實﹐ 多少是黃的主觀感情看法﹐ 觀眾無從得知﹐ 尤其黃生性自傲主 觀﹐ 很難證明他會否以自己未堪成熟的奇特思維去理解和分辨現實) ﹐ 但環顧香港影 壇﹐ 不管是劇情片或紀錄片﹐ 能夠這樣富耐心和有系統地去觀察和紀錄一個人物的 電影﹐ 又有多少? 張經緯的《 音樂人生》或許未算成熟﹐ 可是在華語影壇來說確是比 較獨特﹐ 能夠獲得評論界的一致推崇﹐ 不是巧合。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