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The

風聲
Message, The
評分: N/A
年份: 2009
片種: 懸疑
導演: 陳國富、 高群書
演員: 張涵予、 黃曉明、 周迅、 李冰冰、 蘇有朋、 張一白、 吳剛、 王志文、 英達

鶴唳、人心詭譎,一場精彩的表演秀

華語電影不知多久沒有出現所謂的諜報片,之前李安的《色戒》不知道算不算是,不過這部打著 「華語世界裡的第一部諜報電影」 名號的電影《風聲》,的確引起了一陣不小的話題,故事描述 40年代的中國,那時汪精衛成立偽國民政府與日本人掛鉤,不少愛國志士紛紛投入臥底的工作。 而一連串刺殺的行動惹惱了當局,為了查出反抗組織首腦「老鬼」的行蹤予以殲滅,日本軍官武 田(黃曉明)設下陷阱。將嫌疑人物剿匪大隊長吳志國(張涵予)、司令侍從官白小年(蘇有朋)、 譯電組組長李寧玉(李冰冰)、電報專員顧曉夢(周迅),以及軍機處處長金生火(英達)通通請 入裘莊大院。五天內,人性最卑微殘酷的一面,一一被撕毀...

《風聲》改編中國作家麥家的同名小說,由台灣導演陳國富與內地導演高群書聯合執導,英文片 名《The Message》直接點出了影片的重點,如何在爾虞我詐、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成功將訊 息傳達出去,電影帶有推理懸疑的意味,幾個個性迥異的人物都有嫌疑, 也互相的猜忌、出賣對 方,到最終才揭露兇守的真面目,像似推理小說家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的《東方快 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等系列作品,那種運用密閉式空間催化犯罪心理的 戲劇結構。

不過《風聲》在整體架構在注入了愛國情操與國仇家恨的元素之後,這些虛以委蛇、相互算計的 人性殘酷面也有了正當性的理由。 透過精確的場面調度、精緻華麗的美術與流暢的攝影等部門的 高度執行之下,的確打造了一個極具可信度,帶有舞台劇味道的密閉式環境,這也正恰好也濃縮 了所有的戲劇張力,像一鍋沸騰的壓力鍋,隨時都怕它炸開。

這類的電影需要一個優秀的劇本,才能投入地跟著劇中人一起諜對諜。本片的劇本編排算是流 暢縝密而且環環相扣,不斷的留伏筆,以及後段的倒敘回述,讓這部作品不僅有詭譎疑狐的張力, 也讓人看的很過癮。可惜某些設計明顯的刻意橋段與不時出現的字碼,削弱他該有的深度與懸疑性。

不過他對於人物的設計與運用倒是做的相當成功,幾位主角先不說,光是開場現身的針灸師傅, 編導將他塑造成外表客氣有禮的斯文人,但就連被狗啃食都不吐半字的女特務,也不得不屈服 在他的針下的陰狠,製造出反差的衝突性,所以我們後段看到他又出現時,那種令人不寒而慄的 感覺,不用兩三下就自然而然顯現出來。

當然幾個主角所流露出的同志情愫,例如:侍從官白小年與司令間的如僕如妾的關係,還有李寧 玉與顧曉夢情同姐妹又曖昧的扶持照顧,例如顧對李說『我就是看你特別親。』這個『親』可 以是親情也可以是親密,這些隱晦私密的想像空間,讓影片在不是太成功的佈線與機關算計下, 有了點吸引力。

電影的最大賣點還是那些媲美虐殺片的嚴刑逼供場面。譬如:坐上針粗的像筍一樣的針椅、電擊 還是刮毛的麻繩搓磨下體,看的都讓人觸目驚心,頭皮發麻,但也都只是聲光視覺上的感官刺激 而已,真的觸及人心的還是演員的傑出表演。

因為這樣的心理戲更需要仰仗演員的功力。先撇開女角不談,其中男角以飾演的偽政府軍特務 處處長王田香的王志文,最為出色,他將那種冷酷陰沉的反派角色掌握的相當搶眼,加上他對周 迅若有似無的愛慕,多了些咀嚼的空間,但除了王志文之外,其他男角不如預期。像是蘇有朋的 男同志雖有突破,可惜戲份單薄也不討好。飾演日本軍官黃曉明,敗在配音與本身演出的疲弱, 張涵予的剛烈大隊長一角也只是水準,沒有超越《集結號》的成績,都是可惜之處。這部電影真 正的光環還是屬於李冰冰與周迅。

周迅所飾演的顧曉夢,青春活脫加上一雙靈動的眼睛,兩三下就將這個『表裡不一』,一直在偽裝 的女特務詮釋的栩栩如生。她驕縱不羈、強悍精明的角色性格無疑施展空間是最大的,周迅的演出 充滿層次感且活靈活現,許多倏忽隱現的複雜表情堪為演技範本;而飾演周迅上司李寧玉的李冰冰, 其實也不惶多讓。她以另一種收斂的演繹方式,將一個高知識份子的那種從容自信、氣質出眾的形 象表達的非常細膩迷人,一場被日本軍官黃曉明脫衣檢查的羞辱戲,她真切投入的將那種顫慄與苦 痛表現的絲絲入扣,尤其是她瞬間崩潰的爆發演出,令人印象深刻。

劇中最精采的一段就是兩位女主角攤牌的對手戲,不斷地出招接招,宛如演技擂台生死鬥,雙方互 有勝場卻也激出前所未有的高能量火花,看的叫人忍不住擊掌叫好,這段應該是我有印象以來華 語電影最完美的女女對戲。雖然一般評論以周迅較為突出,而她確實天賦過人,但外放式的角色本 來就比較搶眼,比較起來李冰冰雖然明顯吃虧,但她以退為進的內斂,依舊有很強烈的存在感, 不過整部電影來說李冰冰的內斂精純,些微勝出周迅,她會是影后黑馬(編按:此文在金馬獎舉行前 撰寫)。

文: 朱哲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