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10+10
10+10
評分: 7/10
年份: 2011
片種: 短片
導演: 王小棣﹑王童﹑朱延平﹑何蔚庭﹑吳念真﹑沈可尚﹑侯孝賢﹑侯季然﹑張艾嘉﹑ 張作驥﹑陳玉勳﹑陳國富﹑陳駿霖﹑ 楊雅? ﹑ 鄭文堂﹑ 鄭有傑﹑ 蕭雅全﹑ 戴立忍﹑ 鍾孟宏﹑魏德聖
演員: 桂綸鎂、 張孝全、 張韶涵﹑林辰唏﹑柯一正﹑舒淇﹑ 柯宇綸

由台灣金馬影展策劃﹐ 集結當地二十位當時得令的新舊導演拍攝 的短片合集 《 10+10 》 ﹐ 可算是台灣電影界一次「 大曬冷 」 行動。 共計二十部的短片﹐ 每部大概5 分鐘﹐ 以台灣風土情懷和人文特色 取材。 當中各有千秋﹐ 有人選擇比較主流的路線﹐ 也有人堅持另類 的藝術取向﹐ 觀眾正好各取所需﹐ 不同的人應該會有不同的觀影感受。

拍慣劇情長片的導演﹐ 未必一定適合拍攝短片。 始終要在極短時間 內把一個言之有物的故事交代﹐ 不是容易的事。 國際影壇時有這類 集結不同電影人的短片合作計劃﹐ 即使是大師級的導演﹐ 有時也未 必能交出亮眼的成績表。 今次這部台灣版的短片合集﹐ 二十多部短 片的水準便有點參疵﹐ 並非每部都是精品。

二十部短片中﹐ 最讓我留下印象的是鄭有傑執導的 《 潛規則》。 整個 故事非常簡單直接﹐ 就在一個場景拍成。 編導以諷刺喜劇的手法﹐ 巧 妙地透過拍電影的故事﹐ 把兩岸的政治矛盾表現 出來﹐ 劇情無傷大雅 卻能讓人會心微笑﹐ 是真正的短片高手示範。 老一輩導演王童的 《 謝 神》 也好﹐ 同樣以嘻笑怒罵的手段﹐生動地呈現台灣人的風土民情﹐ 內 容輕巧有趣而且通俗娛樂性豐富﹐ 成功做到雅俗共賞。

至於侯孝賢的 《 黃金之弦 》 ﹑ 戴立忍的 《 Key 》 ﹑ 鍾孟宏的 《 回音 》 ﹑ 侯季然的 《 小夜曲》 ﹑ 陳駿霖的《 256 巷14 號5 樓之1 》 ﹑ 陳國富的《 初 登場 》 ﹑ 楊雅? 的《 唱歌男孩》 ﹑ 鄭文堂的《 老人與我》 ﹑ 蕭雅全的 《 有一 好沒二好》 ﹑ 陳玉勳 的 《 海馬洗頭》 ﹑ 張作驥的《 1949 穿過黑暗 的火花》 等也好﹐ 各片風味各異 ﹐ 故事簡單但隱含不少社會性的諷喻。 當 中張作驥的《 1949 穿過黑暗的火花》 一反過去描寫小家庭的實況劇風格﹐ 大拍戰爭場面﹐ 特別教人驚喜。 聽聞該短片有可能被延長拍成長片﹐ 若能 成事真的教人期待。

相對來說﹐ 朱延平的《 無國籍公民》 ﹑ 張艾嘉的《 諸神的黃昏》 ﹑ 吳念 真的《 有家小店叫永久》 ﹑ 沈可尚的《 到站停車》 ﹑ 魏德聖的《 登場》 ﹑ 王小棣的《 釋放》 ﹑ 何蔚庭的 《 100 》 等﹐ 便比較遜色。 這些短片或許都 有很好的構思﹐ 但是執行上未竟全功。 例如朱延平的《 無國籍公民》 延續 二十年前《 異域》 的故事﹐ 便顯得過分煽情﹑ 張艾嘉的《 諸神的黃昏》 和 魏德聖的《 登場》 的連場獨白﹐ 也太文縐縐和單調乏味﹑ 吳念真的《 有家 小店叫永久》 和王小棣的《 釋放》 則讓人感覺未完成﹐ 似有話未說盡。 而 何蔚庭的 《 100 》 ﹐ 顯然是構思和拍攝過程比起製成品豐富有趣的例子。

能夠一次過看遍二十位台灣現役最重要導演的品﹐ 《 10+10 》 絕對是一個超 值的電影精品套裝。 影片以台灣人情社會為主題﹐ 也能增加 世界各地觀眾 對當地的認識。 其實香港國際電影節在過去幾年也曾邀請不同導演開拍類似 的短片合作﹐ ﹐另外數年前也曾推出比較近似的《 十分鍾情》 短片合集﹐ 不過 論規模和參與人數﹐ 則明顯未及這個台灣版。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