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unkard, The

酒徒
Drunkard, The
評分: 7/10
年份: 2010
片種: 劇情
導演: 黃國兆
演員: 張國柱﹑ 蔣祖曼﹑ 溫碧霞﹑ 韋偉﹑ 嚴浩﹑ 江美儀 ﹑ 郭善珩

我以往看文學改編電影﹐ 一般經驗都是先看電影後才找原著補習﹐ 不過也有例外。 好像《 活著》便是先讀余華的原著﹐ 再看張藝謀的電影版。 雖然電影獲得不少肯定﹐ 但對於像我一樣讀過原著的觀眾﹐ 總覺得張藝謀的改編不完整﹐ 情節如走馬看花的 急促﹐ 對於人物和故事的更動也頗不適應。 所以說﹐ 評價文學改編電影的一大局限﹐ 在於很容易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 抱著龐大的思想包袱﹐ 很難持平的單純評論電影 的成績。

觀看《 酒徒》前﹐ 並沒讀過劉以鬯的原著﹐ 但也慶幸在這樣的情況下﹐ 才能完全的從 電影技巧的角度﹐ 以影片表現為評論依歸。 作為一部文學改編電影﹐ 《 酒徒》帶來 的體驗是「 文字」特多。 所謂文字﹐ 包括戲中人的對白交流﹑ 人物的內心獨白和過場 字幕的交替出現。

影片登場人物不算多﹐ 但對話分量十足。 當中以初段為甚﹐劉先生(張國柱) 和文學同 好麥荷門(蔣祖曼) 大談文學名著和人生觀﹐ 便非常的文藝和曲高和寡﹐讓人覺得編導沉 溺在文人的孤芳自賞世界之中。 事實上﹐ 文學改編電影的一個難處﹐ 在於如何把小說 文字改成生活中的對白。 文學和電影始終是兩個不同的藝術個體﹐ 原文搬字過紙未必 可行。 尤其遇著一些擅長用詞玩字或一字千金的作家﹐ 幾乎每個人物的對答都如出口 成章的成功演說家﹐ 一個字的應用都不浪費﹐ 如果原文照拍﹐ 必然會弄巧反拙﹐ 表現 突兀古怪。《 酒徒》初段的劇情﹐ 便予人這樣的感覺。 過分文縐縐的對話和哲理性的人 生思考﹐ 嚇倒不少普羅觀眾。 可幸劇情發展下去﹐ 隨著更多人物的出場和故事的推演﹐ 方漸入佳境﹐也讓人習慣。

人物內心獨白﹐ 也是《 酒徒》的重點。 原著被稱為香港意識流文學的典範﹐ 包含大量主 角人物的內心獨白﹐ 電影版當然不會擅自更動這個創作核心﹐ 所以整部片均充塞不少 劉先生的獨白﹐ 並主要由他的口及大量的過場字幕帶出。 獨白一向是電影人喜愛的敘事 手法﹐ 電影始終是影像媒體﹐ 遇著一些複雜的人物心理結構﹐ 如何具體呈現很考拍攝者 的創意和工夫﹐ 加上有拍攝成本 的局限﹐ 想到的未必拍到﹐ 天馬行空的概念不一定能 夠體現﹐ 獨白或過場字幕便是最省時省錢的代替品。 由於原著的局限﹐ 《 酒徒》以獨白 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做法無可厚非﹐ 不過其實很多情況下﹐一個凌厲的影像為觀眾帶來 的震撼力﹐ 是遠比連串的文字為深。 例如劉先生被人妻王太太(溫碧霞) 挑逗﹐ 編導安排 蜘蛛被困酒杯的景象反映人物內心感受﹐ 便是很成功也讓人難忘的場面。 如果編導能夠 多在這些影像的設計上花工夫﹐ 影片成績定當能更進一步。

不過話說回來﹐ 撇除編導嚴重的文字慾﹐ 影片在低成本的限制之下﹐ 還是交出可喜的成 績單。 雖然影片不像大片如《 十月圍城》般擁有無窮無盡的資金重塑整個舊城風貌﹐ 但其 攝影和美指均一絲不苟﹐中鏡頭的運用或許未必能寬宏的體現當時代景象的華麗﹐ 但在 柔鏡及精緻的布景和道具配合下﹐ 總算拍出點滴的懷舊情調。 演員的表現也好﹐ 由張國 柱扮演的潦倒作家演技不容置疑﹐ 知性的造型也富說服力。 其他如分飾兩角的蔣祖曼﹑ 溫碧霞﹑ 韋偉﹑郭善珩等也好﹐ 老影人韋偉已年近九十但還體力充沛﹐ 甚為難得(記得去 年在賈樟柯的《 海上傳奇》看到她的訪問﹐ 也是這樣的口齒伶俐﹐ 記憶豐富) 。

說到底也很佩服《 酒徒》導演黃國兆的勇氣﹐ 前要面對原著書迷必然的先入為主「 有色眼 鏡 」﹐ 後也被逼和王家衛的《 花樣年華》﹑《 2046 》比較一番(兩片均受劉以鬯小說啟發) ﹐ 還是義無反顧的拍攝。 作為導演處女作﹐ 這或許不是很完善的作品(同為首次執導的影評 人﹐ 翁子光的《 明媚時光》便更為讓人驚喜﹐ 成績也更好) ﹐ 但始終值得支持推介。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