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City

二十四城記
24 City
評分: 6/10
年份: 2008
片種: 劇情
導演: 賈樟柯
演員: 陳沖﹑ 呂麗萍﹑ 趙濤﹑ 陳建斌

中國新一代名導賈樟柯﹐ 去年(2008) 交出一部《 二十四城記 》 ﹐ 在康城首映。 經歷 《 三峽好人 》和《 無用》的驚喜﹐ 這部揉合劇情和紀錄片的新片﹐ 無疑讓人懷著極高期望慕名而來。 正因如此﹐也就特別無法原諒其粗疏及 乏味。

一反以往賈片的自傳式鄉土味﹐ 賈樟柯今次走出其故鄉山西﹐ 跑到大老 遠的成都﹐ 講述一間舊式工廠的歷史和改變。 名為420 的軍工廠於50 年 代成立﹐ 本身就像一個小社會﹐ 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的歷史。 經歷了 接近50 年的興衰﹐ 該工廠終被發展商收購﹐ 改建成名為二十四城的新 型屋苑。 影片以訪談方式﹐ 由一眾混雜了演員和真實工人的受訪者﹐ 娓娓道來工廠的往事﹐ 以及他們和工廠已混為一體的唏噓人生...

究竟《 二十四城記 》算是劇情片﹐ 或是紀錄片? 確實非常難以界定。 影片取材來自真實的420 工廠原工人﹐ 據聞賈樟柯花費近1 年時間訪 談數十工友﹐ 從而選出數名具代表性的工人﹐ 或把當中的精彩部分 結合﹐ 濃縮成一個半小時的電影。 某程度上﹐ 這確是寫實的歷史紀錄﹔ 可是另一方面﹐ 賈又找來一班專業演員﹐ 扮演不同年紀的受訪工 人﹐ 把真實的事跡和虛構的人物結合起來﹐ 真真假假難以讓人區分。

說到混雜虛實的電影﹐ 其實並非罕見。 同樣以現實訪談混合戲劇片段 的敘事風格﹐ 在10 多年前侯孝賢的《 戲夢人生 》便已出現。 侯導的 精明之處﹐ 是不僅以此作為敘事模式﹐ 而是透過這種方式去探究﹐ 甚 至質疑歷史的可信性﹐ 在記事之餘也為觀眾提供了深層思考的機會 ﹐ 大大深化電影的內涵和層次。 相對來說﹐ 同樣是探討事實和想象的界 線 分野﹐ 賈樟柯今次的做法﹐ 便顯得眼高手低。 《 二 》以人物為分場﹐ 由50 年代至千禧年的工人為訪問對象﹐ 一個接一個的talking head 式 冗長談話﹐ 平鋪直敘地把歷史講出來﹐ 便予人單調乏味之感 ﹐ 而 且資訊一窩風地塞進觀眾的腦袋﹐ 也欠缺讓人消化及反思的機會。

無疑賈樟柯蒐集的素材是非常豐富﹐ 當中不少工人的故事讓人感動﹐ 可是僅以喋喋不休的訪談方式表達﹐ 不免是大材小用(不管是對導演 的能力或題材本身) ﹐拖延沉悶。 而且﹐ 以專業演員扮演真實工人 受訪﹐ 意義不大﹐ 部分效果也未如理想。 受過訓練的演員﹐ 即使 如何擺脫演戲技巧﹐ 也無法掩蓋風茫。 例如最先出場的演員呂麗 萍﹐ 不論外型﹑ 神態或流暢的唸白﹐ 都讓人突然感到有點抽離﹐ 雖然她已盡量裝扮成平凡的工人﹐ 但凌厲精準的眼神﹐ 還是把她 出賣了。 明顯地﹐ 呂麗萍無法拿捏這種戲劇模式下的演出要求﹐ 而 當然作為導演的賈樟柯沒有好好引導演員﹐ 也是難辭其咎。 同樣 地﹐ 陳沖扮演廠花也已經是非常賣力﹐ 徐疾有致﹐ 不過硬是無法讓 人真正信服。 相對來說﹐ 本身就不是科班出身的趙濤﹐ 電影經驗最 淺但表現反而最為符合要求﹐ 說到傷感處熱淚凝眶﹐ 情感發揮自然 流暢﹐ 讓人留下極深印象。

雖然影片結構單調﹐ 創意一般﹐ 但賈樟柯的風格沒有因為專業演 員的參演已有所改變。 和以往一樣﹐ 大量觀察鏡頭和濃烈的人民 關注還是滲滿影片每一個角落。 撇除其訪問片段﹐ 片中其他拍 攝工廠和工人的段落﹐ 都非常精彩﹐成功利用中國藝術的留白 方式﹐捕捉拍攝對象的「 味道」 ﹐ 也表現了拍攝者對其主題人物 和地方的感情。 賈導的觀察式紀錄敘事風格﹐ 在《 無用 》一片作 了完美示範﹐ 今次可算是一種延續﹐ 片段不多但深深打動觀 眾的心﹐ 築起了大家對420 工廠的關心。

影片在細節上也保留編導的個人風格﹐ 例如流行曲的運用﹐ 便 是喜愛唱卡啦OK 的賈導﹐ 常常使用的技倆。 要讓觀眾感受一 個時代的氣味﹐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播放流行曲。 今次有幸 被賈導挑選的老歌﹐ 包括山口百惠的《 赤的疑惑》﹑ 齊秦的《 外 面的世界》﹑ 葉倩文的《 淺醉一生》等十多首﹐ 看來賈導特別 喜歡吳宇森的英雄片﹐ 差不多在每一部電影﹐ 都見吳宇森電 影的痕跡。 常用配樂師林強和半野喜弘的音樂﹐ 也保持一貫 風格﹐未必是最好﹐ 但卻能增加觀眾的親切感。

《 二十四城記 》可能是賈樟柯成本最高的電影(不竟找來了陳 沖﹑ 呂麗萍等大牌) ﹐ 但肯定不是其最佳作品。 在我的評選標 準中﹐ 甚至可能是我最不喜歡的賈導電影。 不過你不能不佩服 他﹐ 能夠由地下走上地面﹑ 獲主流工業的支持(今次和上影廠合 作) ﹑ 而且獲名牌演員爭相加盟演出﹐ 拍出來的電影﹐ 還是能夠 全盤由他作主﹐ 還是一眼便能讓人認出﹐ 這是十足十的「 賈樟柯作 品」。

猛人- 趙濤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