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為溫拿歌迷拍的粉絲向電影 - 《兄弟班》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18年08月04日
House of the Rising Sons

兄弟班
House of the Rising Sons

評分: 6/10
年份: 2018
片種: 劇情
導演: 陳友
主演: 陳家樂、於湉、王梓軒、林耀聲、鄧加樂、吳鶴謙、任達華、惠英紅

香港殿堂級樂隊溫拿的故事被拍成電影《兄弟班》,而且負責編導的更是溫拿成員陳友,的確教人有點期待。不過未知是否因為戲中人仍在世,很多內幕不能明言,加上電影太偏重粉絲向的定位,結果並未如預期一樣,拍出真正富戲劇性的章節。

影片故事據稱由真人真事改編,以溫拿早年成立的經過為藍本,由他們在居住小區的陽台夾band講起,一直到組成Loosers和Wynners兩支樂隊的奮鬥過程。當中五兄弟由誤會到認識,中間再經歷甘苦與共的故事,都被娓娓道來。不過正如上述,情節上難免有戲劇修飾,觀眾不應照單全收,以為戲中所有場面都是溫拿的真實經歷。

溫拿是陪伴香港人成長的樂隊,雖然真正當紅的時間不是很長,現在看來只能說是譚詠麟和鍾鎮濤成為紅歌星前的踏腳石,但是在七十年代畢竟為港人帶來不少珍貴回憶,拍成電影也算是一個時代紀錄。不過未知是否編導取向還是其他原因,影片其實並未刻意放入太多有時代意義的元素,除了作為主場景的唐樓街景,真正能夠顯示香港地域特色的場景並不多,甚至可以說,編導似是有意淡化地域色彩,更多的還是把焦點放在人物身上,唯一稍能勾起觀眾對昔日香港回憶的,不過就是片中人的衣飾打扮和溫拿演唱的經典舊歌。

編導有意減少富地域色彩的描寫,可能和其拍攝取向有關。顯然地,這完全是一部粉絲向的電影,意指導演的目標,不是要藉著樂隊的故事表達什麼更龐大的訊息,或者是借題發揮反映老香港社會情懷,而是非常單純地,為喜愛溫拿樂隊的樂迷留下一個略帶傳記色彩的影像紀錄。不過正因為有此想法,也不免讓劇本創作上出現綁手綁腳的局限。由於這是一部歌頌性的傳記片,所以並不能加入太多負面的內容。雖然陳友作為局內人,已盡量在電影中放入不少看似充滿人性矛盾的戲劇衝突,例如阿健和阿友與父親的爭拗,以及後來阿倫和其他成員的隔膜等,不過這許許多多的所謂衝突,基本上都是虎頭蛇尾,幾乎都是在無聲無色下,突然便煙消雲散,以至整部電影的劇情演下去,就如走馬燈式的流水帳,一直未能真正帶動觀眾的情緒。

影片另一比較為人詬病之處,在於選角和角色定位。不少人都質疑,為何陳友會選擇用五名年青演員中最有人氣和帥氣的陳家樂,扮演原版中從來都沒有和帥哥一詞扯上關係的彭健新,而且全片也是以這位繼阿強後的第二號邊緣人物為主角,而非講樂隊中最受歡迎的阿倫和阿B。其實陳友這樣的安排並無不妥,相反從劇本結構上來說,是非常合情合理之舉。商業劇情片畢竟必須有戲,如果全是講成功人士的經歷,是沒有什麼戲味可言,現在以樂隊中曾經最失意的阿健為主角,藉著他不平坦的演藝之路建立戲劇性,是有必要的安排。而且難得的是故事原型彭健新看來也不介意有此安排,證明樂隊的確非常團結。至於選角問題,既然選定以阿健為中心,當然要揀演技最好的人擔當主角,在五名青年演員中,無疑以陳家樂的演技最熟練,而且也最為人熟悉。唯一比較可惜的是,其實另一年青演員林耀聲也甚有潛質,過往在多部低成本製作中都有表現,可是在這部電影,卻被派演最沒發揮的大配角阿強。

《兄弟班》可以說是溫拿樂隊送給支持愛護他們數十年的歌迷的一份禮物,溫拿樂迷應該會看得開心過癮。相對來說,影片在編、導、演各方面的表現平穩但欠驚喜,並未讓一般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