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quet, The

夜宴
Banquet, The
評分: 9/10
年份: 2006
片種: 古裝
導演: 馮小剛
演員: 章子怡、 葛優、 吳彥祖、 周迅、 黃曉明、 馬精武

《夜宴》,大概是本年度筆者最想向各位推薦的電影。我不敢斷言這是很「馮小剛」的電影,還是往 更高層次的突破。至少筆者在趁此機會,與其說是評論,倒不如是提供幾個切入點,讓大家細味這齣大 製作。

第一點想講的是顏色的運用。《夜宴》充斥大量黑色、紅色、白色鏡頭,而與之相應的代表人物,也恰 如其分地象徵了這幾種顏色的普遍觀念,例如經常身穿素衣的太子﹝吳彥祖飾﹞和青女﹝周迅飾﹞,都 可說是這場權力爭奪的失敗者,是一齣悲劇中的最大慘角。他們其實都是至情至性而單純的人,就如白色 的印象一樣。

對於顏色的捕捉,個人認為處理得很好。尤其是兩種顏色的衝突,其實代表了戲中不同角色的衝突,如果 這不是對號入座的話,象徵手法是頗為具體的,譬如,羽林軍所用的兵器都是黑色的,當羽林軍大開殺戒的 時候,鏡頭總喜歡用慢動作描述血花四濺的情景,於是紅和黑的交錯,尤為鮮明,就如弒兄奪位的皇上﹝葛 優飾﹞和皇后﹝章子怡飾﹞之間的糾纏,也同樣刻劃深刻一樣。

第二點想講的,是「面具」在《夜宴》中的重要性。幾乎由主角到閒角,都與面具扯上關係。太子在劇中已就 面具的用處講得清楚。可是,如果「人心才是世間最毒的毒藥」是《夜宴》一個相當重要的主題,那麼面具不 正是把自已的真情實感掩飾的最理想道具嗎?不過有趣的是,葛優帶上其兄的盔甲及面具不消一會,便立即除 下,章子怡更好像連面具也沒帶過。可是,最口不對心,深藏不露的人,正是他們兩個,尤以章子怡為甚,因 為葛優原來也有用情之深的一面,而情深的壞人,恐怕壞不到哪裡。反而一直與面具形影不離的太子,卻最容 易把心事外洩。似乎,帶面具的長久與虛偽的程度是成反比的。

第三點想講的,是這部電影正如以往的「馮小剛電影」一樣,有很濃的哲學味道。不過撇開道理不談。個人認 為站在商業的立場看,《夜宴》也是很成功的。當然,先要表明的這只是筆者的揣測。首先,這確是一部很中國 的電影,資料搜集很好。作為威尼斯影展欣賞電影,必能將中國的傳統和文化呈現於外國人眼前。事實上以唐末 作為時代背景,不知道與「唐人街」有沒有關係?是不是在拍攝時已考慮了外國觀眾的口味等因素?相信不止外 國人,其他亞洲國家的觀眾觀看《夜宴》,應該都會有親切感。正如皇后的裝扮,怎會不似日本的歌舞伎呢?先王 的盔甲,筆者找不到說服自己那不是日本武士裝甲的理由。而青女的服裝,跟韓國的傳統服裝沒兩樣吧。當然,唐 朝對日本及朝鮮影響之巨確為事實,據說歌舞伎正是源於逃難日本的楊貴妃。

事實上,《夜宴》大可作為導賞中國文化的理想教材。《越人歌》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產物,跟幽州刺史滿口的孔孟 學說幾乎同年代。詩詞歌賦和道德倫理都是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而某些場景,看似無謂或牽強,比如,為 甚麼皇后一見太子便一見面便揮劍似要殺死對方?其實這是一場劍舞,劍舞始於漢朝,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場夜 宴﹕「鴻門夜宴」上,不正是有「項莊舞劍」這一幕嗎?據說劍舞在唐朝尤為普遍。而騎上馬上打蹴鞠,是不是想 提提大家足球是中國人發明的?估計也是呈現中國文化給各位看看吧。當然,既然時代背景是唐朝,現今不正遺下 世界聞名的仿唐歌舞嗎?果然在片尾能夠欣賞。諸如太子於皇后冊封大典上的表演,便有很強烈的「相聲」影子, 相聲即中國傳統的「棟篤笑」,而且不少著名的相聲劇目也有摸黑夜探的情節,這與太子的表演相似。當然,太子 用相聲來表達父親被害之痛,以喜襯悲,效果也很好。又如呈現唐朝街道上華洋開始雜處,獅子駱駝等動物隨處可 見等等鏡頭,簡而言之,《夜宴》的中國文化內涵之豐富,不得不讚。

最後,劇初有一幅書畫被一隻蠍子弄毀。筆者進場前並沒有看過《夜宴》的內容簡介,但也覺得這暗示足以告訴大 家整齣電影的主線。試想想,「毒如蛇蠍」這句話,大概不會形容男性吧!其實真正害死先王的人,未必是葛優吧。 只是,筆者未能參透,為甚麼那隻蠍子是黑色的而不是紅色的,畢竟章子怡不是說,她最喜歡茜子紅嗎?

而《夜宴》的對白,不乏精警而深刻的句子,鏡頭的遠近快慢處理得宜,也不失為視覺和聽覺的享受。總而言之,《夜 宴》的情節並不單薄,劇情之外的情味性龐大,製作認真,實為近幾年來,內涵含金度極高的電影,值得大家欣賞!

猛人- 章子怡、葛優、吳彥祖、周迅

文: 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