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角色死亡昇華劇情期待的藝術-《引爆點》

撰文: bio-man | 發布日期: 2018年09月11日
High Flash

引爆點 High Flash

評分: 9/10
年份: 2018
片種: 懸疑
導演: 莊景燊
主演: 吳慷仁、姚以緹、尹馨、徐詣帆、陳以文、陳家逵、藍葦華、朱陸豪、周群達、李劭婕、夏漢君

(涉及重點劇透,賞文前三思,然後我應該早幾天發文才對,跟自由時報的9/8的專欄的撞觀點了)

以為筆者打算在這篇劇透文討論筆者跑新聞碰到的黨政與財經那些雜碎有多雜碎?殘念~筆者只想討論《引爆點》如何用死人玩出一手好戲。

以前在大學上哲學課程曾經跟老師討論過自殺的意義,那是我第一次用很認真的態度與別人討論死亡這件事情的意涵以及價值。而最早影響我對於「死亡」在戲劇元素的看法的作品,筆者仍然是不可免俗地繼續很文青的推崇北野武導演的《花.火》。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曾經覺得狗血沒必要的角色退場(在《角頭2》幾個主要角色的死亡上,只是劇情必要但毫無昇華劇情美感),也慢慢能看懂編劇與導演的用意了。好比至今仍被筆者視為描述新聞媒體亂象最到位的驚悚片《千鈞一刻》,當年筆者在院線觀賞的時候一直無法釋懷為何編導會容許勞勃狄尼洛的角色被謀殺,直到近幾年才慢慢明白,如果死的角色是另一位主角,故事的批判色彩就弱化許多。

而這些年來,即使是筆者個人推崇的《角頭2》,也只是一種流於公式的讓幾位主要角色死亡的退場,並沒能有進一步的激起觀眾對於劇情推演上的認同或是記憶,最多只是把當初《角頭第一集》所欠缺的江湖電影該有的東西補回來而已。其次則是《角頭2》的主角群死亡的劇情點,對比於片頭大眾浴池那場謀殺戲的氣氛營造所給予觀眾的預期心理甚至是震撼,《角頭2》的主戲反而顯得後繼無力,也僅止於台灣最佳本土兄弟片的表現而已。

而這一點,如何透過死人來拉拔劇情期待甚至是故事高潮,筆者我相信《引爆點》做了一個最具指標性的示範以及典範。透過一個已經死的人;以及一位基於劇情需要而必須死去的要角,從吸引觀眾看下去而逐步挖掘死者生前的故事,到找尋真相導致觸及事實而必須死亡的結果,串聯起兩位死人的,是幕後黑手直接與間接造成的,卻也是兩個面對絕對弱勢的人必然的命運。

死去的人面對的是生活困境,從而選擇了詐保尋死的結局,卻沒想到被同樣是有私心的人利用成為了抗爭訴求的烈士…因此造成了抗爭者更加的不幸,以及尋死者無力透過自己的死改變家人困苦的處境,這是社會弱勢者的悲歌。一個透過加工自殺卻造成更深淵的困苦的可憐人的故事。

而被殺死的人,堅信司法制度也為了信念而放棄了家人以及未出世的孩子,犧牲奉獻諸多自我只為了成就大義,但筆者仍不會用烈士形容被殺死的要角,而是一個默默承受一切,不懂得找尋可以依賴的盟友的蠢蛋這樣的觀點來看待這位角色。儘管從劇情意義來說,這位要角的死以及被謀殺的過程所營造的戲劇張力是一種劇情上的昇華,但仍無法說服筆者對於基於這個劇情安排所導致其他主角的意氣用事促成的收尾是一種合乎情理的必要安排(如果是多追加穿插同步進行行兇者被追捕到的橋段,或許會讓這個收尾更合理與充滿說服力),儘管這個角色的死亡從故事手法來看,確實成功吸引筆者的情緒與驚訝(這不是韓國電影近幾年最慣用的伎倆嗎)。

懂得玩弄死亡的編導最可怕,因為最能夠讓觀眾共鳴整個故事的情緒與認同主角的獸性與癲狂。

猛人 - 全體人員

文: bi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