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

香港資深導演蔡繼光獨家專訪(Part II)

個人寫照
動映地帶: 可否講講你是怎樣成為導演的?

: 我當年自美國學成回港後, 在無線電視台任職編導, 導演過《 奇趣錄》 這個節目和《 黃飛鴻》 ( 關德興主演) 及《 逼上梁山》 兩 套劇集。 後來到電影圈發展, 拍攝劇情片, 替吳思遠編了一個劇本, 並找來成龍主演, 就是他當年第一部最受歡迎的電影《 蛇形刁手》 。 之後我便開始執導, 有《 喝采》 、 《 檸檬可樂》 、 《 男與女》 、 《 青 春怒潮》 等。 其實當年大部分的新浪潮導演都是在電視台學習後才 開始拍攝電影的。

動映地帶: 拍攝過的電影中, 有那一部比較喜歡? 為什麼?

: 比較喜歡的作品這個問題, 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是, 能否在電影內發揮或表達到自己想說的話, 例如《 喝采》 、 《 蛇 形刁手》 等。 先說《 蛇》 片, 其實當年功夫片已經很難再創新意, 而且劇情大 多非常誇張, 觀眾的興趣因而漸漸減低。 於是我們編劇時要想一些 新的東西重新吸引觀眾。 首先, 我們決定不再創造誇張的大英雄, 改由所謂的underdog 拳頭躉開始; 第二, 由於當年粵語片《 七十二間 房客》 大收, 我們決定為電影編寫粵語對白( 注﹕ 當年的港片多為 國語片), 把電影拍成一齣諧趣的功夫片, 不但有新的橋段和人物, 更加入諷刺內容, 說他們有兩個武館鬥搶學生, 學生很跟風, 那個 武館的教練得到榮譽就跟隨他, 諷刺一下武館和學生, 這是一些社 會意識和人性的反映。
說到《 喝采》 , 其實香港當年並沒有青春片這類型的電影。 我感覺 到中產階級的青年漸成長, 不再像五六十年代粵語片很貧困淒慘的 樣子, 再拍這類悲情戲也沒有人看, 沒有認同感, 所以我們拍了《 喝 采》 這部講中產階級青年的電影 , 專門以青少年為題材, 創出了新 的潮流。
另外一部值得一提的是《 男與女》 。 拍攝這部電影也有一 定發揮, 並受歡迎, 所以也頗為喜歡。 當時關於大陸來港的 難民潮的電影已經很多, 不少人奇怪為什麼我要拍這個題材, 其實 我覺得題材本身是中性的, 好像《 蛇型刁手》 , 只是看你有沒有新 的意念或用新的角度去看去拍, 所以我嘗試拍這個題材。 這也可 能和我自身經歷有關, 我中學畢業後到台灣讀書, 三年後又到美國 升學, 在陌生地方接受新的文化和融入社會方面都有一定體驗, 這 種體驗對我的影響很深, 對於由大陸這個社會主義比較落後的地方 南下, 到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的地方的人, 會變成怎樣, 或怎樣融合 等問題, 自然引起我的興趣。 還有一部叫《 青春怒潮》 , 該片起用 非專業的演員, 我個人也很喜歡, 但票房麻麻, 可能是因為缺乏知 名演員, 擅搞大制作的嘉禾公司( 如成龍、 李小龍、 洪金寶的電 影) ,對於處理這類小本制作也缺乏經驗, 所以發行方面處理得 不太好。 最後當然就是我們剛剛談過的《 香港電影之父- 黎民偉》 。

動映地帶: 可否透露一下近況?

: 現在正將黎民偉這個記錄片改寫成一齣劇情片的劇本, 希望能 拍成一齣劇情片。 正如前述, 記錄片在中國觀眾心目中位置始終不 高, 所以我希望這部劇情片能吸引更多觀眾。 另外尋找 一些資金, 發展數碼電影。

動映地帶: 這部劇情片的重點會是什麼?

: 關於重點, 已經考慮很久, 我希望以黎民偉的個人性格和魅力為 主, 而不被他在歷史上所做過的大事綁住。 如果放太多時間表達他 一生人所做過的事, 或太過側重描寫時代的動蕩、 戰爭場面的偉大, 很可能會失去重心。 我希望能將黎民偉感動人的偉大精神拍出來, 這包括他的一生和感動人的地方。

蔡繼光導演

華語電影觀
動映地帶: 你在八十年代拍過的作品中, 例如《 喝采》 和《 檸檬可樂》 等, 題材都是年青人, 恰巧現在香港電影圈亦漸趨年輕化, 愈來愈多電影 以年青偶像派擔演, 好像今年的《 這個夏天有異性》 、 《 一碌蔗》 和《 九個女仔一隻鬼》 等, 你覺得現在的電影和以往的電影有什麼不同? 從低迷的影壇市道來 看, 你覺得質素方面是不是真的比以往的電影低?

: 市道低迷有很多原因, 再者, 你提及的這幾部電影, 質素不算 太差。 我反而覺得現今香港電影人很多時都忘記了為什麼他們要拍 戲, 商業計算方面太過份, 誠意比較少, 沒有用「 心」 拍攝。 好的 電影都以「 心」 為主。 這亦是中國電影最寶貴的一樣東西,例如黎民 偉或一些大陸導演, 他們真的很想拍好電影, 當然, 他們亦希望電 影能賣座, 但現在就比較少這類人。 如果沒有心, 拍戲可能會有偏 差, 感動不到觀眾, 相對 來說, 觀眾不能投入,也不像以往忠心, 變得比較貪新鮮。
話說回來, 如果以值回票價這方面來衡量一齣電影的好壞, 我們只會 永遠落後在荷里活電影之後。 人家一擲幾千萬美元, 我們只能出幾 百萬港幣, 比例約達一百比一, 根本不能比較。 但如果你是用心拍戲, 不只是 賺錢, 而是有抱負和目標, 這樣自能拍出感動觀眾的戲。 我覺得以 此為論, 目前的電影是差了一點點用心, 當然不是說你要不食人間 煙火, 但是如果商業計算和用心方面能取得夠佳平衡, 應該能再次 吸引觀眾入場。

動映地帶: 最後想問, 對香港和中國的電影事業有什麼看法? 對 於有志入行的年青人有什麼建議?

: 先說香港的情況。 對比起當年新浪潮時代, 很多電影人都在電 視台得到磨練機會後才入電影圈發展, 目前來講, 情況已變。 當年 香港電視業正在發展, 需要大量人材加入, 例如我、 許鞍華或徐克 等, 由於本身已經修讀電影藝術多年, 在外地亦有拍攝經驗, 加入 電視台後並不需要從助導做起, 而是直接進行構思新節目拍攝, 容 許自由發揮( 尤其是梁淑怡時代) , 拍出來的東西不單是我們喜歡 的, 而且符合電視台的商業原則, 吸引力很多觀眾, 放映時連街上 的行人亦少了, 收視率更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 後來由電視到電影, 就吸引了這一班觀眾去看。 可以說當時這些電視節目培養了我們和 觀眾, 大家一起成長。
現在情況不同, 一般人都需要在電視台捱五 至六年才能從助導升為編導, 題材方面也受限制, 沒有大改權, 創 意方面受到很大壓制, 編導往往只有二十巴仙的發揮, 所以我們並不 鼓勵有創意的年青影視工作者入電視台, 這亦是現在不會再有香港 新浪潮的原因。 不是說我們沒有富創意的年青人, 或在海外學成歸 來沒事做, 而是因為入電視台只會是死路一條, 所以比較少人入行, 或入行後迅速退出。
大陸剛剛相反, 我剛在2002 年十月到過內地, 在北京和電影業的 人士談過, 前幾日又到澳門參加一個「 海峽兩岸導演研討會」 , 總結所得的是, 將來中國大陸的電影事業會有很大發展。 現在他們的 情況有點像當年新浪潮的時代, 新的人材人數很多, 以上年來說, 他們有二十多個導演是首次執導電影( 包括數碼電影) , 中央台 第六台電影頻道會專門播放這些電視電影, 用單機高清拍。 另外 今年2003 年他們將會開設八十個數碼影院, 對於這類電影的需求量 很大, 一年有六十至八十部, 先在戲院公映, 然後搬到電影頻道播 放。 預計他們今年或會有五十多個新導演出來, 從中不斷訓練出有 水準和創意的編劇和導演。 量和質相應提升, 這正好和香港的情況 相反。 所以我認為如果想拍戲, 回內地發展會是一個好途徑。
另外一個途徑是去外國。 因為這些地方市場大, 需求多, 有發展機會。 你看看現在香港, 不少公司都用香港的人材拍攝英語對白的電影, 正是因為外國市場大。 話說回來, 其實香港在培養新人方面 都有一些途徑, 例如可以透過藝術發展局申請拍攝資金, 或香港電 台的節目等, 但在量、 質和資源方面則比較遜色。
另一方面, 如果香港可以大力發展數碼電影, 如同中國內地 ,會有一個 新希望。 數碼製作成本較低, 可以節省一半或以上, 數碼電影院、DVD 和電影發 行,其商業和藝術價值,不容忽視。 香港的年青電影工作者有了磨練的 機會, 如果他們能夠秉承香港電影的優良傳統, 薪火相傳, 繼而發展自 己獨特的風格, 香港將會人材輩出, 香港電影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動映地帶: 謝謝你接受我們的訪問。

: 謝謝。

蔡繼光導演

總括來說, 是次訪問的進行非常成功。 蔡繼光導演不但耐心解答我 們的所有問題, 而且更勉勵我們一番, 大大增加我們的信心, 繼續 做到最好。 筆者想再次多謝蔡導演抽出寶貴的時間接受我們的獨 家專訪, 也分享了很多心得和感想。
謝謝!
採訪﹕ Kelvin Chan
協力﹕ C.K. Chan
文﹕ K. Lui

Teenager DreamersEncore

請按這里 回Part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