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從單純的超級英雄片發展成流行文化現象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19年04月29日
Shield of Straw

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
Avengers: Endgame

評分: 8/10
年份: 2019
片種: 動作
導演: Anthony Russo、Joe Russo
主演: Robert Downey Jr. 羅拔唐尼﹑ Scarlett Johansson 史嘉麗祖安遜﹑Chris Hemsworth 基斯咸士禾夫、Chris Evans 基斯伊凡斯、Mark Ruffalo 馬克勞法路

注:非劇透,歡迎閱讀

萬眾矚目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上周在影市淡季公映,旋即打破各地票房開畫紀錄,以香港為例,至截稿前票房收入已破一億港元,稍後大有可能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賣座電影。

作為一部綿延十多部電影的大系列中的最後一集,《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票房吸金力,不能說不驚人。雖說沒看過之前的作品,直接看大結局也未至於會一頭霧水,但顯然地,這部系列大結局完全就是為了粉絲而拍,片中不少情節,都拉扯到多部前作,而最後的半小時,更完全是在販賣系列建立多年的情懷,如果完全不熟悉《復仇者聯盟》,或者對於片中人物關係一知半解,投入度實在不只減半。不過即便是在這樣的先天條件局限下,影片還是吸引萬千觀眾入場,可見該片已從單純的一部電影,發展成一個獨特的流行文化現象,威力和影響力深邃。

要在非劇透的情況下寫一篇前導版評論,說易不易,說難也並非太難。畢竟投資動輒過億的荷李活大片,劇本創作大多以穩陣為主,不會有太出人意表的情節。今集《復仇者聯盟》大結局,基本上也是沿襲這樣的創作模式,影片其實以文場戲為主,編導的場面處理穩穩陣陣,沒驚也沒喜,只是到了最後,當然少不了賓虛式的大場面,不過單純以娛樂性來看,或者有上集《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的珠玉在前,即便今次參與人數可能更多,但震憾力和新意則稍為遜色。說起來,不管是《復仇者聯盟》、《星球大戰》或《魔戒》等系列,其實都有既定的套路模式,如果真要突破,通常電影公司都會另開新片,例如漫威的《死侍》系列,或者是《銀河守護隊》系列,便是一些在固有框架下尋求新意的嘗試,而且可幸地也獲得觀眾的認可。

回到《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正題,導演組合羅素兄弟最厲害的地方,應該就是對群戲的控制。眾所周知《復仇者聯盟》系列人物眾多,起初第一集已人才濟濟,後來拍下去,新加入的角色愈來愈多,更是人滿為患。然而編導處理這許許多多的人物,編排卻特別恰到好處,每每只利用簡簡單單的一兩場戲,甚至是一兩個鏡頭,便把人物的性格帶出,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當然,片中不少人物早已在系列其他電影登場,建立起一定的觀眾緣,前文後理也為觀眾熟悉,但是如果劇本沒能作出相輔相成的配合,要在約三個小時內把數十名角色的故事脈絡交代清楚,而每個角色都有戲可演,著實不是易事。

影片另一成功之處,當然就是電影公司的高瞻遠囑。想當年漫威的真人版超級英雄電影系列一直處於劣勢,多部製作如《神奇四俠》、《夜魔俠》都既不叫好也不叫座,被DC的英雄片打到氣咳半死,然而他們不但沒有放棄,而且更密謀編制串連多位超級英雄人物的巨型系列,規模甚至比《星球大戰》、《魔戒》和《哈里波特》等還要盛大,真不能不說是藝高人膽大之舉。可幸的是,電影公司這鋪賭注是下對了,整個系列的多部電影環環相扣,吸納的觀眾愈來愈多,到了《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終於迎來終極收成,造就影市有史以來最賺錢的系列電影之一。所以說,影片的成功,不獨是今集創作人的功勞,整個系列的參與者,以至電影公司的總策劃,都是功不可沒。

《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大戰結束,曲終人散,不少看完電影的觀眾,大嘆已開始產生空虛感。但其實大家也不用難過,會賺錢的金蛋,電影公司怎會放過?雖然《復仇者聯盟》的第一代元老如鋼鐵奇俠、美國隊長等早已完成合約和功成身退(部分第一代元老受訪時倒是宣稱不介意繼續演下去),但接棒的第二代還是陸續有來,好像《Marvel隊長》、《黑豹》等早已公布會拍續集,連第一代元老黑寡婦的外傳電影,也在籌備中,加上其他已公布或正在籌備的新片,漫威宇宙的前景,還是充滿各種可能性的。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