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es Wide Open

Eyes Wide Open

評分: 8/10
年份: 2009
片種: 動作
導演: Haim Tabakman 哈易姆塔巴克曼
演員: Zohar Shtrauss、Ran Danker

一提起「gay」這個英文單字,第一個浮現腦海的想法大概就是「同性戀者」,然而這個字 若當作形容詞來看,還包含了「快樂的」的意思。雖然現今社會上,同性戀已不若過去那 樣禁忌,許多人對待同性戀的態度也有善許多,但是由整體來看,同性戀其實還是處於被 壓抑的一群人。因此,將「同性戀者」和「快樂的」放在一起,看來實在有些諷刺。至於 電影中的同性戀故事,很少會走向快樂的喜劇風格,大多呈現出陰鬱、沉重、哀愁的氛圍, 以色列導演哈易姆塔巴克曼(Haim Tabakman)的《大開色戒》即是如此。

《大開色戒》的故事舞台選在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這裡的人民多為猶太人,是猶太教信仰 的中心和最為神聖的城市,男主角之一的艾倫(Zohar Shtrauss飾)即是猶太教正統派──視 律法為神聖和絕對的權威,嚴格遵守傳統信仰和禮俗──的信徒。由於這層背景的存在,頓 時讓同性戀所背負的枷鎖多了道沉重難解的宗教束縛,為《大開色戒》增添一層與其他同性 戀電影不同的格局,探索信仰、罪惡與情慾之間的衝突和抉擇。

先從人物個性的設定談起。艾倫是一間肉舖的老闆,他已結婚多年,膝下育有多名子女,家 庭生活看似幸福美滿;伊茲里(Ran Danker飾)尚未成家立業,為教士學校的學生,隻身來 耶路撒冷求學。在相識之後的首次出遊中,只見伊茲里毫不掩飾,逕自將全身衣物依次褪去, 大剌剌地在艾倫面前裸身跳入冷泉池中。相反地,艾倫則是在伊茲里的邀約下,穿著內褲進 入池中之後,才將這最後一件衣物脫掉。一個外放,一個內縮。從這場戲來看,不難發現兩人 的個性,以及面對自己的態度是南轅北轍。另外,在天台上畫素描的橋段,亦清楚點明這樣的 差別。當伊茲里試圖親吻艾倫時,艾倫大聲斥責伊茲里,要他克制一下自己,甚至以「神」之 名告誡他,說:「我們有機會去完成自己在這世上的使命。」由此可以看出,艾倫不是拒絕伊 茲里的情愛,而是以宗教等外在的束縛壓抑自己。

有趣的是,究竟艾倫提到的「使命」為何?雖然哈易姆塔巴克曼導演並未直接藉由艾倫或他人 之口清楚說明,但由電影中不斷穿插的誦經、禱告等宗教儀式,以及艾倫和家人用餐、互動的 段落來看,這裡的「使命」其實可視為恪守宗教律法,行使傳宗接代的任務。換句話來說,無 論在道德或宗教上,同性戀的行為是絕對不被允許。因此,街坊鄰居時不時來告誡艾倫,有關 伊茲里的各種流言蜚語,例如他其實是被教士學校退學、他有太多的「美德」、他不屬於這裡 等,其言下之意,不僅是艾倫,包括所有觀眾都心知肚明了。

如此婉轉的道德批判,反而逐漸激起艾倫內心的欲望。劇情發展到後來,哈易姆塔巴克曼導演 讓艾倫和伊茲里的性愛,呈現在隱晦的光線和角落中,穿插在一次又一次的上教會誦經和眾人 的批判和威脅之間,讓同性戀情披上罪惡、墮落的外衣。更為諷刺的是,電影中還出現異性戀 的婚禮場景,正當眾人歌頌新娘為傑出的處女時,一旁的牆上卻貼滿「警告大眾,本區出現罪 人」的傳單。兩相對照之下,令人不禁感嘆同性戀被宗教力量汙名化的殘酷和可笑。

觀影途中,我不時想起前陣子發生在臺灣的一則新聞:數個基督教的教會反對同志大遊行,認 為同性戀的行為會使性別價值的認同產生偏差,為臺灣帶來災難。在臺灣這個堪稱民主自由的 地方,都會產生如此激烈且帶有歧視味道的宗教言論,更遑論是宗教信仰深植人民生活的耶路 撒冷。電影的結尾,艾倫回到曾和伊茲里去過的冷泉,在昏暗的天光底下,艾倫終於直接全裸 走進池中。或許艾倫已經能面對同性戀的那個自己,但身處的社會環境依舊不允許這樣的行為 出現,因此如同世界上多數的同性戀者,只能活在陰暗之下,躲在冰冷、混濁的池水中,無法 光明正大地向世人展示自己。

《大開色戒》除了藉由艾倫這一個已婚同性戀者的角度,展現出同性戀者在面對自己的內心歷 程與轉變,更帶出宗教等外界因素對於同性戀者的壓迫與妖魔化,突顯出同性戀者面臨的障礙 不僅來自於自身的認同,還有外界的異樣眼光與道德批判。這幾個議題的加乘之下,讓《大開 色戒》不再只是自溺於情感性愛、消費同志文化的同性戀電影,還多了其他值得我們反思的空間。

文: 張冠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