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w Dogs

Straw Dogs

評分: 8/10
年份: 1971
片種: 動作
導演: Sam Peckinpah
演員: Dustin Hoffman、Susan George

說起Sam Peckinpah這位以暴力電影聞名的導演,多數人基本印象應該都來自於吳宇森這位喜愛慢動作 暴力場面的香港導演自述,關於他怎樣深受Sam Peckinpah執導的《The Wild Bunch》裏頭對於死亡場 面的描述之影響。

然而如果Sam Peckinpah在70年代只是單純因為一部西部暴力片就被人歌頌為暴力宗師,那也太小看這位 以暴力聞名的導演了。而這還是忽略其實已經被視為毀譽參半的《The Getaway》之前提,儘管我個人對於 《The Getaway》的娛樂性以及節奏還是頗為有感。

真要談起Sam Peckinpah,那真的不可不提在英國被禁演多年的《Straw Dogs》這部描述極端暴力反撲的 作品。相較於美國在2011年的翻拍版本在結局的修改,以及對於劇情發生地點的變動,美國版本不但強化了 反派群的為惡動機,同時也強調了多數美國電影對於南方人在螢幕形象上面的刻板印象,而且是更為負面的描述部分。

在這前提之下回頭看待1971年的原始版本,不同於2011年正反派都相當俊男美女的形象,原始版本的正反派 主角在長相上面都相當平庸,而故事中的多數衝突其實也拍得相當隱性,甚至只是城市與鄉村的價值觀落差所 導致的衝突。

然而舊有版本與新版共同所描述到的劇情點,其實並沒有跳脫文明(秩序律法)與野蠻(私刑)的衝突;同時一如 部分觀眾普遍反感的一幕強暴劇情所呈現的女主角從被害人轉化為享受被害過程的爭議劇情,新版也沒有跳脫 掉舊版描述從男性征服女性的敘事觀點(正正說明舊版其中一個中文片名《大丈夫》的隱喻)。

也因此在暴力場面(無論感官與心理)的描述上面,Sam Peckinpah在一個緩慢的敘事腳步中,或許是劇本編排 的節奏安排,也可能確實是Sam Peckinpah刻意採取一種接近旁觀者的緩慢步調,觀眾在許多本來看起來沒甚 麼的小惡中,逐步累積對於主角隱忍的反感,從而到最後接受主角以暴制暴的手法…而這更是後來香港導演林嶺東 所發揚光大的一套慣用伎倆。同時也在本片之後,誕生出更多如《Death Wish》這類宣揚以暴制暴的作品。

對比於2011年美版所強化的娛樂性以及劇情感官刺激的成分,遊走於Cult族群的1971年版本對於暴力場面的 正當性,以及大男人主義的敘事安排上面,反而筆者更鍾愛舊版在暴力行為結束後男主角的感慨,那種『找不到 回家的路』的自我嘲諷。

當駐守人性底線的『家』被外力所侵害甚至破壞時,家還是家嗎?

儘管筆者來看,Sam Peckinpah不過是想說一個窩囊廢以暴制暴的故事罷了…然後還好後來2011年美國版有保留 捕獸夾的暴力場面,那可是舊版最為充滿視覺衝擊感的橋段。

猛人- 捕獸夾

文: bi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