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8 月09 日
奧運紀錄片 by Kantorates

奧運紀錄片

萬眾注目的北京奧運正式開鑼﹐ 談不上是體育運動迷的我﹐ 也早已被排山倒海的電視報道和報章雜誌採訪壓得透不過 起﹐ 變成奧運字典﹐ 隨口可以講出多支中國參賽團隊的隊 員名單﹐ 或者爭金機會。

說到電視報道﹐現代觀眾可能對直播奧運賽事感到理所當然﹐ 但數十年前電視科技還未興起之際﹐ 在世界各地的觀眾又怎 樣觀賞奧運呢? 當然﹐ 電台廣播和報章雜誌等能夠提供最快的資 訊﹐ 但始終不及影象簡單直接。

其實自1936 年柏林奧運開始﹐ 每年的奧運會﹐ 大會都會邀請 專人攝製紀錄片﹐ 作為一項官方紀錄。 以往這部紀錄片受到 很高的重視﹐ 也曾出產不少經典之作﹐ 例如1964 年東京奧運 會的紀錄片﹐ 便請來日本名導演市川崑拍攝﹐成為一部曾引 起爭議但無損其藝術成就的經典紀錄片。 1936 年首部奧運 紀錄片也因為其政治內容受到非議(當時德國由納粹黨統治) ﹐ 但其劃時代的拍攝技術也受到肯定。

不過隨著電視直播的普及化﹐ 奧運紀錄片受注目的程度已 大幅下降。 再者﹐ 這些精雕細琢的紀錄片﹐ 往往要在賽事 完結後一段時間才能完成(上述市川崑的紀錄片在1965 年完 成﹐ 1936 年柏林奧運的一部﹐ 更要等到1938 年才面世) ﹐ 並未能滿足其捕捉比賽過程﹑ 總結賽果和成績的即時新聞功 能﹐ 所以近年該紀錄片的取向都有所改變﹐不一定以追逐 賽程為目標。

例如今年北京奧運﹐ 大會請來的拍攝者﹐ 便非任何知名電 影人﹐ 而是旅居美國三藩市的大學電影系女教授張偉民。 她早前接受報章訪問便直言﹐ 不會以拍攝賽程的新聞角度出發 ﹐ 而是集中紀錄奧運聖火傳遞和比賽前後的運動員體驗﹐ 「 以聖火傳遞作為引子, 串連不同的片段, 強調奧運 精神。 」

不過在現今資訊流通和報道全面娛樂化的媒體環境下﹐ 差點連運動員穿哪一個牌子的內褲都成為爭相報道的話題﹐ 一齣主題嚴肅﹐ 強調奧運精神的紀錄片有多少吸引力﹐實是 一大疑問。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