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10 月23 日
華語影壇首部「 科幻片」 by Kantorates

華語影壇首部「 科幻片」

科幻片向來非華語片強項﹐ 嚴格劃分的話﹐ 說華語影壇從 未出產任何真正意義上的科幻片﹐ 也不過份。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 事源近日看到幾部華語片﹐ 都宣稱是 中國首部或先驅性的科幻大片﹐ 例如劉鎮偉的《 機械俠》﹑ 或剛在威尼斯影展首映的《 成都我愛你》﹐ 由於故事背景設 在未來﹐ 或包含機械人的角色等﹐ 都一律打出科幻類型的 旗號吸引觀眾。 可是這些電影是否真的屬於科幻片類型﹐ 其實亟有商榷餘地。

要劃分電影是否屬科幻類型﹐ 應該首先解讀何謂「 科幻」。 科幻一詞來源是西方的"Science Fiction" (簡稱Sci-fi) ﹐為以科 學理論作根據的虛構創作。 要滿足「 科幻」條件﹐ 作品內 的創作元素﹐ 必須依據或演化自已知的科學定理或知識 架構﹐ 而不是純粹天馬行空式的幻想。 另外﹐ 這類作品 也會對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影響作出反思。

依此來看﹐ 其實電影史上不少被稱為科幻片的經典﹐ 都不 能被歸納在內。 例如家傳戶曉的《 星球大戰》系列﹐ 便應 屬「 奇幻」而非「 科幻」 類型。 雖然影片的故事背景設在未 知的宇宙時空﹐ 而且不乏大量機械人和太空飛船的出現﹐ 但影片主要採取英雄神話的架構﹐ 講述小英雄由無名小卒 開始﹐ 經歷重重災劫和打擊後﹐ 終於完成成長/ 修煉的過 程﹐ 科幻是其包裝﹐ 而非主題。

相對來說﹐ 真正符合科幻定義的經典作品也不少﹐ 例如《 星 空奇遇記》系列便是最佳範本。 雖然影片同樣包含太空和外 星人的元素﹐ 但片中的太空飛船設計及先進科技﹐ 大部分 都是由已知的科學理論 衍生﹐ 其他影視作品如 《 Blade Runner 》﹑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等﹐ 也深切地探討了科技為人類帶來 的正面或負面影響。

至於華語片﹐ 雖然以往不少電影﹐ 都可能包含了未來﹑ 超 越時空﹑ 機械人等條件﹐ 但情節和構思多半屬大話西遊﹐ 毫無科學根據﹐ 很難和科幻扯上邊。 回頭再看上述的兩部 華語片﹐ 我還未看過《 成都我愛你》﹐ 所以不作評論﹐ 但是 重新審視《 機械俠》﹐ 會發現影片和科幻的定義相距很遠。 雖然片中不乏未來的時間背景和大量機械人的角色﹐ 也蜻 蜓點水地探討了機械人的人性感情﹐ 但不論是其創作動機 或主題﹐ 看來都難和狹義的科幻扯上關係﹐ 機械人及其他 未來科技的設計﹐ 多半都是參考自西片﹐ 創作人本身欠缺 科幻意識﹐ 是顯而易見。 當然﹐ 這樣說並無貶意﹐畢竟劉 鎮偉的特長一向並非科幻﹐ 而且他對科技的熱愛﹐ 顯然是 在電影拍攝科技的開採 ﹐多於故事包含的科幻元素。 若 硬 要為影片套上科幻類型的標籤﹐ 看來是有點顧此失彼。

不過話不好說盡﹐像《 機械俠》這類電影﹐ 的確包含了一般 科幻創作常見的元素﹐ 例如未來的背景﹑ 機械人和人類互動 的影響等﹐廣義來看的話﹐勉強把之列作科幻片﹐ 也並非不 能接受。 然而如此﹐ 華語影壇何時才能誕生真正意義上的科 幻片﹐ 看來還有待大家拭目以待。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