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03 月13 日
香港動畫發展的希望 by Kantorates

香港動畫發展的希望

數年前憑《 忍者龜》獲利的香港動畫公司意馬國際﹐ 去年製作日本經典漫畫改編 的《 阿童木 》卻票房失利。 雖然公司起初表明影片劣績未有影響運作﹐ 但年底已 裁走逾百人﹐ 到了今年(2010) ﹐ 更在農曆新年前宣佈清盤﹐正式結業﹐ 已定下的多 個工作是否繼續進行或轉手﹐ 未可預料。

《 阿童木 》的失敗﹐ 對香港電影界而言是一個值得參考的例子。 正當香港政府不 斷推動電影科技發展﹐ 甚至在《 阿凡達 》的成功後﹐ 揚言要在本地開拓立體電影的 新道路﹐ 意馬清盤的消息傳出﹐ 猶如刮了對方一大巴掌﹐ 亦不禁讓人疑惑﹐ 究竟盲 目地追趕潮流﹐ 耗資龐大去研發電影科技﹐ 是否正確的方向?

《 阿凡達 》的成功﹐ 立體效果固然是關鍵﹐ 但不是唯一重點。 只要留意同以3D 立體 效果為賣點的港產片《 蘇乞兒 》﹐ 在票房上的平庸表現便可看見﹐ 觀眾不是一窩風地 對所有標榜3D 的電影賣帳。 再者﹐ 荷李活在財力和科技應用上﹐ 都遠超香港電影能 夠負擔的水平﹐ 即使港片東施效顰﹐ 是否真能夠做到相仿效果? 著實教人質疑。 與其 盲目模仿﹐ 電影人是否應更重視創意﹐ 而多於無止境的科技較量 ?

香港發展 動畫或科幻電影最 不足之處﹐ 是缺乏 基礎去支撐製作﹐ 技術人員儼如製造 空中樓閣﹐ 做出來的東西特別空洞。 以動畫為例﹐ 美國﹑ 日本的發展篷勃﹐ 技術人才 的實力固然重要﹐ 但兩地漫畫文化的興盛才是主因。 擁有這種源遠流長的文化環境的 薰陶﹐ 創作人本身已處於很富優勢的位置﹐ 另外漫畫創作的百花齊放﹐ 也為電影人提 供無限的改編資源。

相對來說 ﹐ 香港的漫畫文化 便特別單調﹐ 多年 來被數度改編的對象﹐ 不是《 老夫子 》﹑ 《 麥嘜 》便是《 風雲 》﹐ 原創作品又往往未能獲得重視﹐ 創作人的選擇始終不多。 看 意馬的例子﹐ 除創業作《 時空冒險記 》外﹐《 忍者龜》﹑《 阿童木 》等﹐ 以至早前公佈 正在籌備的《 神勇飛鷹俠 》等﹐ 全是改編自日﹑ 美動漫﹐ 便可知其一二。

香港的動 畫應何去何從? 日本的情況﹐ 其實頗值得本地同業參考。 觀眾看日本動畫﹐ 會 發現他們的賣點﹐ 通常不是畫面和技術﹐ 而是製作人和故事。 明知鬥財力和資源﹐ 不會 是荷李活的對手﹐ 日本人不搞立體﹐ 專注於2D 平面動畫﹐ 確是聰明之舉。 他們的動畫﹐ 由八十年代崛起國際的《 阿基拉 》﹑《 天空之城 》﹐ 到九十年代的《 攻殼特攻隊 》及近 年的《 千年女優 》﹑《 穿越時空的少女 》等﹐ 無一不是以製作人的實力建稱﹐ 觀眾追捧 的﹐ 不是他們的動畫在技術上有多精美﹐ 而是看他們的故事和要表達的訊息。 大友克洋﹑ 宮崎駿﹑ 押井守﹑ 今敏﹑ 細田守﹑ 新海誠等﹐ 這些都是觀眾會記住的名字﹐ 都是以製作 人為名成功建立品牌的商標﹐ 相對來說﹐意馬雖然曾經成功﹐ 但觀眾不會把之當為品牌﹐ 它看來更像是一個技匠﹐ 多於一個創作名牌。

所以﹐ 說 來說去﹐ 香港要發 展動畫﹐ 當務之急 看來是要訓練一些 富潛質﹑ 實力和遠 見的創作人﹐ 而不 是本末倒置地盲目 開發空洞的科技。 廉價但功力高超的 技術員﹐ 在 發展中 國家總能找到無限量的提供﹐但真正有眼光且具有創作視野的創作者﹐ 卻是萬中 無一。 如能訓練出一批這樣的人才﹐並積極開拓漫畫文化的多元發展作為配套互助﹐ 香 港動畫才會看到希望。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