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美國暴亂跟香港的可比性?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0年06月13日

2020年06月13日

美國暴亂跟香港的可比性? by Kantorates

美國暴亂跟香港的可比性?

美國明尼蘇達州黑人死亡案引發全國暴動,各地騷亂均見警民衝突、放火和建築物遭到破壞,令香港人有似曾相識之感,並加以作出比較。

表面上,兩地的民眾抗議活動有一些相似之處,尤其是前線的警民衝突畫面,但美國暴亂的因由,其實跟香港非常不同,也正因如此,如果預期美國的亂局會如香港一樣綿延不絕,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美國的暴亂不可能重複香港的情況,最基本原因在於,大部分民眾對國家本身沒有仇恨,對政府也沒有整體不滿。以今次的導火線為例,憤怒民眾的矛頭,並非是政府或整體而論的政制,而是警察濫用武力的問題,而對於他們來說,警察之所以會濫用武力,是源於種族歧視。這無關現有社會制度的腐敗,而是在於編制執行的缺失,簡單來說,就是國民在大方向上的立場屬一致,只不過在細節上出現分歧,屬於有偈傾的糾紛。相對來說,香港人的抗爭,是對整個政府和政制的不滿,推而及之更擴大到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問題,牽連到的地方更廣闊,正如坊間所言,是非常深層次的分歧,以及無法平息的怨憤,並非改革法例可解。

其二,自從美國爆發騷亂以來,媒體的處理一直非常克制,盡量避免播放一些煽動性的影像,減少造出火上加油的行為。例如美媒直播街頭抗議或暴亂,一般都會使用直升機居高臨下拍攝現場。這樣做的原因,其一是美國城市地大脈博,高樓大廈較少,距離遠自能包攬更全面的畫面,其二是美國警方布防,不可能會容許攝影記者站在警察和示威者的防線之間拍攝,阻礙執法。

這種居高臨下的現場直播畫面,雖然能夠讓觀眾看得更清楚,但同一時間,卻減少了臨場代入感。情況等同觀看戰爭片,為什麼《雷霆救兵》以後,新一代的同類電影都愛用手搖追蹤鏡頭?就是因為刺激和代入感強烈得多,特別容易令人感同身受,產生非理性的情感效應。同理,香港的攝記就像戰爭片的手搖追蹤鏡頭,拍攝到的畫面,自不免更能挑動民眾情緒,相對來說,美媒的直播,看下去就覺得是隔岸觀火,但同一時間,卻能給予民眾更多機會,冷靜地思考事情經過和影響。

有人可能說,社交網絡上不是也有很多激烈的第一手畫面嗎?的而且確,現在的年輕一代,已不再如以往一樣容易受到媒體的擺佈,但值得一提,當地大部分民眾還是依靠電視和報紙等傳統媒體,作為新聞訊息的來源。另外,美國地方大而力量分散,即便有社交網絡的幫助,要凝聚群眾力量,跟資訊集中的彈丸之地香港比起來,難度是差天共地。

最後要提,雖然現在美國失業率高(五月數據已見放緩),但紐約股市表現仍然強勢,因此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權,並未出現動搖,而作為支配者的富人階級,利益也未有受損。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是不可能出現任何結構性的改變,紛亂也不可能長久。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