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 不能只靠台灣之光

撰文: bio-man | 發布日期: 2009年12月22日
台灣電影, 不能只靠台灣之光


明星的迷思

看畢2009年8月9日台灣聯合報之關於周董確定參演《青蜂俠》,及期待台灣片能有走出國際之機會的一篇評論(注1)﹐身為七 年級中段班的筆者,雖也期許台灣電影能有更多的國際空間,但也對於該影評前輩的見解略有不同。

台灣電影從所謂中影的忠黨愛國片開始,到貼近人群的地方小品片,不論大製作或是小成本獨立製片,雖然明星效應也 是主因,但根本是在於嚴謹製作與題材的推出之時間性。不論是幾年前的《臥虎藏龍》或是近年的《海角七號》,除卻 了以華語片的標準而言的大製作,最根本的還是電影工作者的嚴謹與誠意。

該文提及明星的迷思,丹尼鮑伊的成名作《猜火車/港譯:迷幻列車》(當時伊旺麥奎格尚未大紅);幾年前的巴西犯 罪片《無法無天/港譯:天使之城》;乃至於歐美幾位當今以B級片起家之導演作品如:《新空防禁地》、《閃靈戰士》 …等,試問之中那部片是在明星效應中獲得肯定?何者不是以嚴謹的故事性、敘事手法乃至於演員表現…等條件取勝?雙 秦雙林的時代已經過去,台灣電影以明星牌取勝的時代也應該結束!

台灣電影制度的問題

台灣電影的最根本問題並不在明星牌與製作嚴謹與否之上,而是整個台灣電影圈,本來就已經在整體制度上出現了長 久累積下來的問題。首先是資金籌備上,因為明星牌與製片團隊是投資人優先考量的項目,因此縱使劇本的嚴謹度 極高,但在欠缺有力的票房號召力之演職員之下,反而造成影片在製作上為尋求成本控制,而刪改劇本或敘事欠缺 完整的狀況(如:張作驥的《蝴蝶》裡,其中一位保鑣的角色在關鍵劇情居然無故失蹤卻未交代…之類的狀況), 因此第一個問題在於資金的籌備不易。

50


第二個問題是,表演者的斷層,缺乏明星牌不過只是這個原因的其中一個項目,根本原因在於台灣電影工業的選角 制度欠缺完善。以筆者個人曾經去過各家經紀人公司應徵的情形,由於加入的條件(接洽案子的方向不同)不一, 對於非本科學系出身卻有意投入影視圈的門外漢,似乎除了電視台的訓練班之外,管道並不多。以筆者個人日後想 從事幕後工作來說,入行的門檻何在?都是個問題,更何況是科班出身卻苦無機會者。

然而,但又不是每個人都有著如:梁朝偉、周潤發…等人的機會,圈內不論電影或電視,仍是以偶像團體或是歌手轉 型之藝人為主要考量,加上多數人又受外型之限制,而導致演員的突破性不足。雖然仍是有不少資深藝人在表演上並 未受到限制,但就年輕一代的表演者來說,定型是扼殺新一代的演技派與可能的雙秦雙林的另一個原因(這也是筆者 仍是未曾再觀賞本土偶像劇,而全然投入電影的原因。)。

再來是題材,當年《臥虎藏龍》的成功,除卻改變了徐克為首的華麗武打特效之流的武俠模式,將武俠片的敘事手法改 以人文為出發點,將角色更立體化(即使張震當年的表現欠佳,但仍在造型與既有形象上成功融合。),而根本在於當年 已經很難得見到一部製作上誠意十足的華語作品(對比於同期之前的幾部港、台作品的大而不當)。近年則是一部《海 角七號》,因為故事的支線相當貼近台灣人的心聲(筆者相當喜歡馬如龍那段「這樣我們了解對方了沒有?」的獨白, 相當程度上的描述了台灣人的心情。),加上故事的拍攝上認真(對於未能奪得金馬最佳影片的某評審之理由,筆者個人 相當不以為然。),觀眾的支持就是一種肯定。

但縱使題材頗佳,縱使團隊與演職員皆為一時之選,片商在發行上的選擇,反而也是對一部作品的命運下了結論。雖然 是外片,但《P.S我愛你》即是在多部商業片(包括台片《功夫灌藍》)包圍之下被犧牲的佳作(雖然事後,該片以單廳 票房證明其觀賞價值),因此,片商的發行制度與策略也是一個問題。

解決之道

那點出這些問題,又是如何解決呢?

資金部分其實已經有部分的解決方式,除卻輔導金的申請,尋求海外合資(香港、大陸或外國資金)也是一個 方法,從近十餘年的港台合資之《黑金(情義之西西里島)》到周董的《不能說的祕密》(港資為主)即是一 例,而李安的《臥虎藏龍》更是台、港、中、美四地合作的範例。當然,企劃案寫的如何,能否爭取到拍攝資 金,固然是各憑本事。

演員部分,主角固然免不了一定是要找尋專業演員,但其實如張作驥導演尋找非專業的業餘演員的方式(也即 製片者自行招募演員)其實也是一種方式,除卻可塑性較已定型的藝人來得高,對於影片之寫實性(貼近觀眾 的程度)也較具說服力。

50


至於題材,從早期港台合作的集政治、警匪、動作、寫實(直昇機都出動了,只為了神話劉德華一個人)與部分 真實社會事件的影射之《黑金》,其他如:《偷窺無罪》(影射璩美鳳偷拍案)、近年的《彈.道》(影射319案)…等, 雖為港人製作的作品(而且觀點非常的片面而不真實),但這些題材其實也是台灣人生活的部分,也正是台灣電影 可以取材的方向。然而筆者仍是只看到相當不真實的愛情片,朱延平導演手法上欠缺突破又略有向其他作品「致敬」 味道的作品(還是喜歡他的《異域》);頗具潛力題材卻在收尾失控的作品;更別提幾年前連台灣緯來電視自製電 影都不如的幾部院線片。題材上的不敢碰觸,也是台灣電影的一個死穴。不客氣的說一句,十年前的五常街槍戰可 以拍成警匪劇情片、近日的風災可拍成批判政府應變的天災片、戒嚴時代的江南案也可被拍成電影…連筆者這尚未 入行的人都能想到這些題材,我不懂影壇的資深前輩是在怕什麼?

至於發行商的部分,筆者只能期待《海角七號》的成功,能使其他同樣製作較佳的作品有相同的機會。但看的出來, 從《臥虎藏龍》到今年的《絕命派對》,向外商發行商靠攏並輔以海外發行模式,很明顯也是一個已經可行的方式, 但是否應該建立在影片本身的整體表現均有值得推銷的前提之上?

還有政府對於盜版文化的猖獗毫無作為(說句不客氣的話,只要稍微熟識幾個大陸的匪版片網拍者,取得比台灣盜 版碟更優質的盜版片並不難,而且更便宜。),影片發行商在影碟發行之品質不一(同一部影片,海外版之花絮與 整體正片品質明顯優於台版影碟,以港台兩地區發行之《色.戒》DVD即可比較出差異。)與售價遠高於原發行國 之相同影片(有些影碟之售價,台灣發行之同於海外版本者,售價遠高於海外建議售價加上運費。),也是造成盜 版猖獗並使電影產業面臨崩潰邊緣的原因之一(雖這是全球化問題,但東南亞地區尤其嚴重,包括台灣。)。

結論

最後來到結論,對於影評王長安前輩期許國片的高峰再現之願景,作為晚輩的筆者是相當同意。但篤信明星牌,卻無 針對台灣電影圈之既有結構的缺陷提出改變之方向與想法,筆者是無法茍同,有願景固然正確,但若無視已不符合當 今之模式,並提出破壞與制度重建之想法並尋求執行、實現,多大的願景也只是空談。也就等於實現了侯孝賢導演對 於《海角七號》只是曇花一現的想法。

所以台灣電影的再起,仍是要靠電影人的自身覺醒。(燃燒吧,電影人的小宇宙!)

至於周董參演《青蜂俠》的部分,有台灣演員前進好萊塢固然是好事,也希望周董能在該片有演技上突破性的表現。 套句星爺的話…「即使是個配角,也要認真的投入演出,就好像你是這個人一樣!(《喜劇之王》的台詞)」

50


以上一些個人淺見,也希望有更多國片支持者提出更有效的方法來挽救國片。至於部分被點名的幾位前輩,晚輩是以 影迷的身份來表達一些個人想法,並無任何攻擊的惡意,也期待你們能有更好的作品推出。

注1. 王長安的原文可按這裡查看。

文﹕ bio-man (12/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