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漢日夜》看內地官方影視文宣的顯著進步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1年06月01日
Days and Nights in Wuhan

武漢日夜 Days and Nights in Wuhan

評分: 7/10
年份: 2021
片種: 紀錄
導演: 曹金玲
主演: 田定遠 、孟憲明、 楊莉、 蘇潔、 李青兒

去年新冠疫情於武漢爆發後,中國政府採取強制封城等激烈抗疫措施,不過幾個月社會逐步恢復正常。在疫情處於最嚴重的時期,其實已有影視製作團隊深入武漢,拍下不少珍貴的醫療病患紀錄,當中有兩部紀錄片先後推出,第一部是早於去年在歐美影展首映,但至今未安排國內公映的《76天》,另一部則是剛於2021年初上映的《武漢日夜》。兩片的製作背景完全不同,但其實共用部分片源,剪輯完成後卻大異其趣,各有千秋。

《武漢日夜》主要以去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武漢被卻強制封城的日子為背景,攝影團隊分別跑到當地多間醫院,拍攝醫療人員和病人抗疫的過程,編導以平民視角觀看百姓在疫情下的生活,攝影鏡頭對準的焦點人物,多為尋常醫護和病患,當中包括從全國各地趕來協助的幾名護士和志願工作者、染疫的男女、生育婦女和家屬等,其間有喜有悲,有人戰勝病魔輕鬆出院,也有老人不治去世,留下欲哭無淚的家人...

自去年中國內地疫情漸趨穩定後,其實一直都有相關的紀錄片或電視節目推出,不過論話題性和規模,則以《76天》和《武漢日夜》最引人關注。正如上述,由於兩片共用不少資源,所以也有一併觀看的需要。有關《76天》的評說,我在另一篇文章有寫,所以本文主要還是講《武漢日夜》。據知《武漢日夜》的製作涉及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的官方背景,因而不少人可能都會好奇,影片是否只會呈現所謂的官方視角,淪為粉飾太平的公共宣傳片?

看畢《76天》和《武漢日夜》的觀眾或許都會覺得,跟前者更純粹的觀察形紀錄相比,《武漢日夜》的確是有一點官方宣傳的味道,尤其後段勵志陽光味濃的主題曲奏起,就像是看公益廣告一樣。作為一部官方發行的製作,這是無可厚非,然而即便如此,影片在紀錄武漢抗疫過程的任務上,其實也非單純的打官腔,甚至是剛剛相反,盡量把官方宣傳的味道壓到最低,而強調與民同步的氣息。

影片採用的手段,跟以往中國政府常見的黨教文宣影視作品頗不相同,首先編導放棄同類資訊作品常用的旁白,撇除權威官腔語言,然後全片幾乎就是直拍醫院工作和病人家屬生活,絕少擺拍專訪或引導性的談話,就算真的要訪問,對象也僅限醫院內的前線人員、志願者和病人家屬等,談的盡是情緒感受,多於門面說話。以影片製作背景,要找來政府領導級官員或醫院管理人員訪問,應該沒有什麼難度,然而編導顯然是有意避過這些官方喉舌,而是透過鏡頭的直觀檢視,讓影象自己說話。當然,大家也不要忘記,拍攝團隊之所以能夠安然深入最前線的醫護病房,必然是經過官方安排,而入鏡的醫護人員,也必然會有意識地展示出最優秀的工作表現,所以究竟單憑一部紀錄片是否就能了解中國抗疫的整體表現和情況,就由觀眾自行斟酌了。

不過說起來,不能不讚賞近年中國政府的影視文宣處理能力,舊一點的不說,單是過去十多年,由《建國大業》走到去年的《我和我的家鄉》,手法之進步真是無出其右。當年三部《建國大業》以中港明星大堆頭為賣點,已被視為破格之舉,後來的《我和我的祖國》,透過生活題材的軟性包裝作招徠,又邁進一大步,不過當中部分短篇,還是不免流於官腔煽情,直至去年的《我和我的家鄉》,才真正完全融入通俗娛樂和宣傳,尤其是第一個短篇《北京好人》,用黑色喜劇的方式宣揚國內醫保福利的完善,手段之高明跟歐美愈來愈接近了。依此來看,《武漢日夜》在這方面所下的工夫也挺有效,唯一就是最後的主題曲和勵志堆砌,顯得略為煽情,公共廣告味道也太明顯。由於武漢醫護人員和病人抗疫過程本身已經有足夠的情感力量,其實並無必要加插歌曲過度催谷。

《76天》和《武漢日夜》兩片比起來,當以前者在電影語言和素材應用上較出色,後者則勝在包攬了較寬廣的材料(《76天》看來只聚焦一間醫院內的事,《武漢日夜》則跑遍各醫院),所以說是各有千秋不為過。題外話一則,有人可能會問,有美資背景的《76天》,並不安排在內地公映,是否因為內容有任何揭秘或違反國情的問題,實際上應該不是,有看過影片的觀眾都會發現,編導並無放進任何負面的內容(老婦講宗教的幾句應問題不大),該片不在內地放映,看來更多的是因為版權使用之類的問題居多。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