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ghter Summer Day, A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Brighter Summer Day, A
評分: 9/10
年份: 1991
片種: 劇情
導演: 楊德昌
演員: 張震、 楊靜怡、 張國柱、 金燕玲

楊德昌是台灣最重要的電影作者之一, 執導的作品如《 青梅竹馬》 、 《 恐怖份子》 和《 一一》 等都被喻為華語電影的經典。 於1991 年攝制的《 牯嶺街 少年殺人事件》 , 更是其創作生涯的代表作。

長達四個小時的片長, 對於一般觀眾而言, 的確是一個考驗, 亦因為 這個原因, 讓不少人對影片卻步。 這個將近四小時的故事, 由真人真 事改篇, 講述成績優良的中學生小四( 張震) 和校內的壞學生混在一 起, 漸漸變質, 後更因為求愛不遂而殺人滅口, 走上不歸路. . . 影 片雖以小四為主, 但圍繞他身邊的人物甚多, 包括他的父母和家人、 同學、 地痞流泯、 女朋友等, 編導對於這一班角色, 都有一定的著墨, 尤其小四的女友小明( 楊靜怡) , 更是片中的焦點人物。 小明在片中 的出場時間不算太多, 但是卻對劇情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小四、 Honey ( 小明的舊男友, 朋黨組織的首領) 、 小馬( 小四的同學, 父親是軍官) 的命運, 都因為她而受到很大的沖擊。 這個人物所代表的深層意義, 非常值得探討。

影片故事設置在六十年代, 表面歌舞昇平, 實則暗湧處處。 片中人往 往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斷受到朋黨或學校/ 政府等箝制, 對於自 己的前路充滿不安, 最後終於由小四作出了一次非理性的大爆發。 身 處在這個變幻不定的時代, 對於一班無助的人物, 最需要的, 莫過於 明確的路線。 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楊德昌會以貓王歌曲的一句歌詞《 A Brighter Summer Day 》 作為影片的英文片名, 片中人亦不斷又聽又唱, 因為 他們需要的, 正是一個美好和明確的出路。 除了這首歌外, 這種無助的心理 意識, 亦被編導透過光源的運用具體化地表現出來。 小四不清楚自己的 前路, 他把玩家中的電燈, 時明時暗, 一方面表現出他內心的忐忑不安; 另一方面, 也暴露出他追求自主的意欲。 終於, 他偷了戲院的手電筒, 替自己「 導盲」 。 這正反映出他渴求掌握自己命運和前途的表現。 可是 到了後來, 他卻放下電筒, 人好像失去依靠一樣, 終於爆發出不可收 拾的悲劇。

正如上述, 燈光在此片意義重大。 無可否認, 過於昏暗的燈光有其缺點, 因為它讓不 少觀眾難以辨認戲中人的面孔和他們的動作, 更甚者, 編導喜以中遠 鏡頭拍攝, 鮮有演員的貼身近鏡, 就更容易產生混淆。 這對於解讀劇 情方面, 的確存有一定的問題。 尤其片中學生的打扮和外型大多相似, 在不少場次, 都看不清誰是誰。 不過, 大家不能忽視的是, 這個佈置 實是編導的刻意安排。 從影片的在技術上的種種特點來看, 例如背景 音樂的缺少、 靜止鏡頭的擺設以及燈光的調校等, 一方面, 這大大增 強了劇情的感染力, 另一方面, 這亦是楊德昌對於電影力量的局限的 一個試驗。 究竟電影帶給觀眾的是真實還是虛幻的體驗? 看來楊 自己也不太清楚, 並透過小四大罵片場導演, 說他「 真的假的都搞不清 楚, 還拍什麼電影」 來作為一個沒有答案的結論。

從各方面來看,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都不是主流電影。 四小時的 片長不用說, 缺乏娛樂性的劇情和編導沉實的電影技巧更令影片難以 做到平易近人。 不過編導對於電影語言的透澈掌握實在令人佩服, 影 片內容亦富深意, 對於亞洲電影的愛好者, 這的確是值得一看再看的 傑作。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