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不休 - 揭露中國一億乙型肝炎帶菌者遭受歧視的困境
撰文: 編輯部 | 發布日期: 2023年05月18日

不止不休 Best Is Yet To Come, The
資料
發行:高先電影
導演:王晶
主演:白客、苗苗、張頌文
級數:I
片長:114分鐘
上映日期:2023年5月25日
電影介紹
2003年的中國,社會變革激盪,人們野心勃勃。當時互聯網尚未席捲一切,紙媒為王。沒錢、沒學歷、沒背景的「三無青年」韓東 (白客 飾) 懷著新聞理想與女友小竹 (苗苗 飾) 開始了北漂生涯,期間在知名記者黃江 (張頌文 飾) 的幫助下進入報社實習,在一次案件調查中,韓東發現了背後更大的真相。一位涉世不深的報社實習記者韓東,一邊是光明的前途,一邊是心中的正義,韓東瞬間陷入兩難抉擇。
監製的話
《不止不休》是王晶導演的處女作。他的世界觀很堅實,可分為兩大重點:「要改變世界,就得取決於每個人的努力;電影的生命力在於意識能得以延續。」
監製賈樟柯介紹
出生於1970年。中國獨立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作家,山西傳媒學院山西電影學院院長,以及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1994年冬天,大學二年級的賈樟柯首度執導劇情片《小山回家》(1995),該片入選第21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及榮獲1996年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最佳故事片」獎。1998年,賈樟柯第一部的自編自導劇情長片《小武》勇奪4項國際獎項,包括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首獎「沃爾夫岡.斯道獎」(Wolfgang Staudte Award)、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Network for the Promotion of Asian Cinema Award) 等。根據美國的中國當代文化研究者白睿文 (Michael Berry) 表示,此片獲得奧斯卡金像導演馬田.史高西斯 (Martin Scorsese) 的注意,還當面讚賞賈樟柯「你重新發明了電影。」而後來的電影作品亦奪得不少國際獎項,例如憑紀錄片《無用》(2007) 奪得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紀錄片金獅獎」;2013年於第66屆康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憑電影《天注定》獲得「最佳編劇獎」;2015年更獲頒第68屆康城國際電影節「金馬車獎」 (終身成就獎) ,以表揚賈樟柯在影壇的成就及影響力。
導演的話
《不止不休》的後期製作因受疫情影響而須以網上形式進行,當時我和剪接師相隔1300公里,距離,足以讓我們重新反思。故事背景設定在 2003 年的北京,韓東的故事正是側寫那個充滿著無數機會的年代,那是一個社會還在尋找定位的年代。中國發展一日千里,即使只是十年前的新聞檔案也令人感覺遙遠。我把重點聚焦在人們的面孔,他們的渴望、猶疑、痛苦和尊嚴,在那個年代的集體回憶中活靈活現。
透過寫實題材 反映真實歷史
這部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誰會知道歷史會重演,讓我們經歷了新冠疫情?片中韓東期盼的改變又會否成真?時間會證明一切。
寫實題材一直是我美學觀念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當我們決定拍一部關於理想主義者、知名記者韓福東先生的電影時,我們選擇了從他的角度來展現這個故事。還有什麼比透過真實記者的視角審視社會,以至圍繞我們的世界效果更好?我們現在透過作品反映歷史,更是顯得合情合理。三年過去,電影正式面世。
時勢造英雄 —— 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時代
「平民英雄」這個詞語對我來說只是一種籠統的描述,就像是用來形容某種類型片。在這部電影中,韓東這個角色確實是一個平民,一個沒有任何依靠的「赤裸」實體。只有當他在電影結尾取得成功時,觀眾才會肯定他是「英雄」。不過,在我看來,韓東並不會因此而自詡平民英雄。他走路時頭上沒有光環,只是一個和你和我一樣的普通人。他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盡力堅持自己的原則,成功得到自我實現,而這也同時讓他取得由社會賦予他的成功。不過,韓東從來都沒有精心部署。對像他這類理想主義來說,他所得到的回報已超乎他的想像。
我們在創作劇本時,一直緊貼韓福東先生的真實經歷。他本來只是鄉郊小子,憑著純粹的熱情和勇氣逐步成長,成為中國其中一位最重要的記者,而這也是那年代才會出現的故事。那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時代,用《紐約客》(The New Yorker) 駐華記者歐逸文 (Evan Osnos) 的話來說,那是「雄心壯志的時代」,那時人們會互相扶持逆流而上,滿懷期待在更美好的地方擁有更美好的明天,深信變革和個人的力量。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已經在講述一個不僅僅是關於「平民英雄」韓福東本人的故事,而是在刻劃他所處的整個時代的故事。
加入乙型肝炎帶菌者真實訪談 與觀眾一起探索虛實之間的界線
這部電影主角原型韓福東先生從事記者工作多年,撰寫了多篇出色的偵查報道。我們在撰寫劇本初期,也細讀了他撰寫的全部報道,希望找到故事的切入點。當乙型肝炎帶菌者被歧視這個議題初次出現時,大家即時認定這就是我們要講的故事。乙肝病毒帶菌者和成績平庸的「夢想家」韓東,兩者的處境也巧妙呼應。
當我們定好電影主題後,我也探訪了不少乙肝病毒帶菌者,他們彼此以「同志」互稱,雖然人們也很難說清他們其實在經歷怎樣的戰爭。我把他們的故事濃縮聚焦在張博的角色身上,但當然還是未盡完善,仍有不足之處。我在拍攝期間也邀請這些「同志」親身上陣演回自己,由韓東這個角色訪問他們,讓他們在銀幕上親述自身經歷。
我在拍攝最後幾天安排這些「乙肝病毒帶菌者同志」接受訪問。那時飾演韓東的演員白客已與角色融為一體,所以我決定讓大家忘記我們是在拍攝劇情片,而是回歸紀錄片拍攝方式,在沒有劇本的狀態下直接拍攝,讓虛構的角色韓東和這些真實的「同志」主導鏡頭,而拍出來的效果也十分理想。這些在沒有前設下進行的拍攝為我們帶來不少感人的時刻,讓現實和虛構兩部分得以完美連繫。
正因現實和虛構部分互相參照,在剪接過程中,我和 Matthieu Laclau* 決定以紀錄片形式作為電影的敘事結構。我們將那些訪談片段中的動人情節交織,和觀眾一起探索虛構和現實之間的界線。
導演王晶介紹
於1984年6月20日生於山西省太原市,2007年開始執導廣告及紀錄片,並曾為多部賈樟柯執導的電影擔任副導演,包括《天注定》(2013)、《山河故人》(2015) 和《江湖兒女》(2018) 等。《不止不休》(2020) 是他首部執導的長片。
「北漂」
北漂,是指從其他地方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謀生,卻沒有北京戶口的一類人。這類人來到北京初期少有固定的住所,搬來搬去,給人飄忽不定的感覺,故此得名。由於北京向來被認為擁有眾多就業機會、薪金也較高,因此即使沒有北京戶籍而得不到福利,很多人仍希望能到北京尋求機會。然而城市給他們一份職業和一間出租屋,卻不承認他們屬於這個城市。在這些人的心理上也是一種「漂」的狀態,缺少一種心靈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有的人是從北京高校畢業後,沒有去所分配的外地而在北京找到工作,有的人則是從外地高校畢業後,離開最初的工作單位而前來北京尋得崗位。儘管他們實現了就業,但是,從就業所在地與户籍所在地相分離這種視角來看,他們仍然屬於「漂」的一族。
《不止不休》的兩位男、女主角,韓東 (白客 飾) 與小竹 (苗苗 飾) 則是屬於「北漂」一族,他們二人特意到北京希望能實現新聞理想,然而卻因「北漂」身份而在追尋真相及公義時處處受到制肘。
「乙肝歧視」
乙肝歧視是指中國社會現存的對健康的乙型肝炎病毒帶菌者(下簡稱帶菌者)的一種歧視現象。在所有歧視中,最嚴重的是就業歧視。事實上,調查表明中國乙肝帶菌者受到的就業歧視是所有就業歧視中(如地域、年齡、戶口、性別、學歷、愛滋病、性取向、農民等等)最嚴重的一種。
乙肝歧視是現代社會中規模罕見的群體性歧視和人道主義災難,一億多人被排除在社會的邊緣,人格和生存權利無法得到保障,乙型肝炎因此被稱為「中國第一病」。由於對前途和生活的絕望,帶菌者的極端行為時常出現。乙肝歧視已成為影響社會公平公正、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從2007年開始,中國政府相關的立法進程漸次展開,為保護乙型肝炎病毒帶菌者的權益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全面消除歧視有待大規模的知識宣傳。因為乙肝就業歧視而自殺的大陸人群有大量,包括從高中甚至博士畢業的人。而被歧視的人群存在於任何年齡段 (但絕大多數是45歲以下),幼兒帶菌者因此不能上幼兒園,帶菌者學生嚴重擔心升學,畢業生和求職者更加嚴重擔心就業的篩查,甚至中國超一流的清華大學的熱門專業畢業生都因身為乙型肝炎帶菌者而無法獲得工作。更多的痛苦是由於害怕帶菌者身份暴露和大陸言論過濾,而被社會拋棄在角落裏。
導演的話:人類本能恐慌與理性思考之爭議
電影中刻劃人們對乙型肝炎帶菌者的歧視,很大程度上是源於1988年上海爆發的甲型肝炎疫情,當時人們對這種疾病產生了深深的恐懼。恐懼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本能,但理性思考和同理心不也是區分我們與動物的重要因素嗎?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我們不斷看新聞和社交媒體,隔閡和距離似乎比病毒本身更可怕,很容易讓人陷入恐慌。
中國有一個詞叫「無常」,大致是指世間萬物都在變化。變化帶來未知,而未知激發恐懼或敬畏。我們無法改變世界運作的方式,但面對不確定性,我們可以像韓東那樣,遵循內心呼喚而作出選擇,我希望2003年秋天人們所持的信念和願望也會早日到來。
角色介紹
韓東 (白客 飾) 高中肄業的26歲小鎮青年,他懷著記者理想、不顧周圍人反對毅然選擇「北漂」。在接觸到「乙肝代檢」產業後,他決心揭露真相,並撰寫了報道《一億人的反歧視主張》,決定用行動去幫助因乙型肝炎而遭受歧視的羣體。
白客- 出生於1988年,原名羅宏明,為中國影視男演員、配音演員。以參演喜劇為主,曾參演《美人魚》(2016)、《大鬧天竺》(2017) 等著名喜劇。
導演的話
先前我提到互聯網如何淹沒許多傳統行業,而白客正正趕上了這一浪潮。主修廣播的他,2010年自製的搞笑配音影片風靡中國網絡。他其後成為演員,主演的網劇瀏覽次數接近20億。在那部劇中,他飾演了一個叫王大錘的角色,演活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年輕人。他也面對普通人每天要面對的困難、尷尬和選擇,但總能笑著應對。
我正是那20億瀏覽次數中的其中一名觀眾,當我寫完「平凡的韓東」的故事後,我便立刻想起了他。我周圍的人都擔心擅長喜劇角色的白客能否在這部寫實味濃的電影中成功掌握角色。 我回應說:「但這部電影的宗旨,不就是讓人撕掉別人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嗎?」
從第一個鏡頭開始,白客已不斷為我們帶來驚喜、讓我們放心之餘,也為我們帶來靈感。 當拍攝韓東與摯友告別的那一幕,我在攝影機後看他們演出,令我感動無言。兩位演員的表演讓我回到了童年,讓我重訪那些痛苦的離別和我不想再被挖出來的傷疤。拍攝結束後,我才發現他們也陷入了自己的悲傷之中。那幾分鐘,我們三個人靜靜地站在那裡,然後我擦掉眼淚,整理情緒,默不作聲,轉身回到了攝影機屏幕前。
「準備!Roll機! Action!」
在那一刻,先前對白客的所有疑慮和標籤都徹底粉碎了。
小竹 (苗苗 飾) 韓東 (白客 飾) 的女友,堅強忍耐、善解人意。在韓東北漂的想法無法得到身邊的人支持的情況下,依然追隨着韓東來到北京。北漂生活困難重重,但依舊支持韓東實現理想,與韓東有着不離不棄、互相守護的深厚情感。
苗苗- 生於1988年,中國影視女演員,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2017,憑著電影《芳華》獲得了第2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新人獎」。
黃江 (張頌文 飾) 資深記者,在業界成名已久。他有着老辣和尖鋭性格。在他的推薦下,在招聘現場被不屑一顧的韓東 (白客 飾) 得以進入報社實習,是韓東北漂之路的引路人。
張頌文- 1976年出生,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表演指導,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資料提供:高先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