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號出口》:從遊戲迷宮到父職焦慮的地鐵迴圈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5年09月09日

8號出口 Exit 8
評分: 7/10
年份: 2025
片種: 劇情
導演: 川村元氣
主演: 二宮和也、河內大和、淺沼成、花瀨琴音、小松菜奈
注:含劇透,慎讀
日本導演川村元氣新作《八號出口》,改編自同名電腦遊戲,早前入圍康城影展午夜單元。全片僅 90 分鐘左右,場景幾乎只限於一個地鐵站的內景,由偶像派二宮和也 獨挑大樑,搭配兩三個配角,可謂超低成本製作,然而編導野心不少,不只是改片,而是借題發揮,加入社會現實元素,為平實的敘事增添幾分趣味。
導演川村元氣是一位多面好手,他參與過《告白》、《惡人》、《怪物》等知名作品的製作,也擔任過《哆啦A夢》的編劇以及細田守和新海誠動畫的監製,資歷豐富。今次改編《八號出口》,場景相當忠於原作,但觀眾切勿以為,這是如《心慌方》之類,偏向解謎的密室闖關電影。實際上,全邊並無什麼難解的燒腦謎題,若單純期待推理破關,可能失望。不過正如上述,編導志不在此,他是要透過無休止的「地鐵出口迴圈」結構,帶領觀眾隨主角出發,從隱喻與象徵角度切入,探索其心靈空間。
影片表面是J-horror式的詭譎驚悚,實則是一則心理寓言。編導把主角困在地鐵「謎宮」的過程,顯然是想對應他在人生中一次次迴避責任的處境:他不敢在車廂裡替一名被辱罵的母親出頭,不敢面對女友懷孕的事實,因而誤墮神秘空間,被困在無盡出口的死循環之中。這種空間上的封閉,正是他精神困境的外化,象徵一個人因為不敢承擔後果而無法前行。
片中各種恐怖意象亦帶上鮮明的心理暗示。水患如同羊水,怪鼠長著人類五官,儲物櫃裡甚至傳出嬰兒啼哭聲,無一不在指向「未來生命」的議題。當孩童(或象徵孩子的幻象)出現時,主角從最初的抗拒,到最終願意守護,在洪水中犧牲自己去救人,標誌著他終於準備承擔父職與責任。這種將墮胎、父職焦慮與社會責任巧妙投射於類型片框架中的手法,不僅讓恐怖場景擁有心理厚度,也正好契合歐洲影展對「社會議題+類型片」的偏好,因此贏得康城的青睞。
然而,較為可惜的是,《八號出口》並未完全兌現導演的野心。最大問題在於二宮和也的表演過於「平」,無法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情感掙扎。他與女主角的關係缺乏火花,獨腳戲也欠層次變化,由頭hea到尾,使得片中大量依賴表演傳遞的隱喻,難以真正打動人心。這類寓言式作品若演員未能注入張力,很容易淪為「看懂了,但沒感覺」的窘態。
隨著日本人口減少,拍攝這類題材的電影,或許也是一種以藝術形式來「催生」的嘗試。總結而言,《八號出口》是一部有野心、亦有潛力的低成本嘗試:它在 J-horror 外殼下包裹對父職焦慮與責任感的探討,充滿解讀空間。但執行層面未臻理想,重複結構與表演不足,也削弱了本應更強的情感力量。若要成為真正的佳作,看來還需要更精準的演員詮釋與更流暢的節奏設計。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