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boys

五個撲水的少年
Waterboys

評分: 8/10
年份: 2001
片種: 喜劇
導演: 矢口史靖
演員: 妻夫木聰, 玉木宏, 平山綾, 竹中直人

非常巧合地,在看完Kirsten Dunst主演的《Bring it on》幾天後,看了《五個撲水的 少年》。驚喜於兩部電影在這麼相同中,卻又是那麼地不同。

相同的是,這兩部電影的高度娛樂中滲透出的不妥協,以及從文本中所能感覺到的創 作者的包容與創意。同樣發生在校園;同樣有一個面臨倒社危機的學校運動社團;同 樣面臨父權體制不把他們的活動當一回事;同樣陷入「去!什麼啦啦隊,不過是球隊 出賽前唱唱跳跳的前戲罷了」「男生跳什麼水上韻律?」等尷尬處境。然後,他們一 定會從不可避免的成員內亂、失敗的第一次表演中領悟,決定掙脫舊有的規則(包袱), 把正統的啦啦隊舞或是水上韻律都好,揉入他們的專長(跳舞機、有氧、跆拳道等), 成就最後一場讓全場觀眾(包括銀幕前的我們)熱血澎湃的表演(還得運用各式各樣的 背景音樂來輔助)!而且呀,這類目標明確的YA片劇本,往往經過非常精密的算計,必 須包容異端傳遞烏托邦似的美好境象。於是,電影裡的男生加入啦啦隊或跳起水上芭蕾, 來自扮妝媽媽桑等邊緣弱勢族群的善意及不可歧視同性戀等等「刻意」的政治正確,也 就變得那麼理所當然了。要說的是,當《五個撲水的少年》最後安排妻夫木聰換上那件 從女友手中接過的女性化泳褲時,身為觀眾的我還真得到一種「顛倒」的暢快與樂趣!

所不同的是,《Bring it on》仍是一部過度甜膩的巧克力口味好萊塢電影,片中高校學生 的生活方式和大多數美國影集或YA片裡演的沒啥兩樣,總覺得和我們的成長經驗距離太遠; 《五個撲水的少年》也許源於日本與台灣在地理文化上的近似,反而潑灑出頻率上的契合 (這讓我想起另一部非常深刻的高校女生韓國電影《幽異戀人》,似乎日韓電影特別長於 探索少男少女不穩定的心底情事)!無論是夜裡偷偷摸摸地泳池裡打起水仗(採用馬勒的 交響曲真是太有創意了),還是那個應當泡在補習班的夏天卻向家人佯稱要去朋友家溫書, 或者在補習班樓下遇見某位鄰校的美眉,又或者是一年一度的男校女校聯合大露營、校慶……, 我想,《五個撲水的少年》在某種程度上跟《藍色大門》其實是一樣的。藉著逆光熾熱的直 射、借著波光瀲灩,《五個撲水的少年》把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在「一時的困窘」與「終生的 遺憾」兩邊徘徊的非常時刻-重新沖積上岸。或者,喜歡《五個撲水的少年》的原因,單純只 是不想忘記對某年夏天的回憶-那份回憶不一定要有什麼刻骨銘心,卻記錄著面對未來(聯考), 即將變成不同的自己的那份心境。

猛人- 妻夫木聰、平山綾

文: Ryan from 明日報電影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