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itness》 - 看下去就覺得,男主角和疑犯更像不能公開關係的戀人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18年10月13日
Shield of Straw

目擊者
Witness, The

評分: 3/10
年份: 2018
片種: 劇情
導演: Jo Kyu-jang
主演: Lee Sung-min、Kim Sang-ho、Jin Kyung、Kwak Si-yang

注:內文含劇透,慎讀

有一些電影立意雖好,但劇情編寫不合理,以至矯情造作,儘管訊息如何發人深省,就是無法讓人信服。近日在南韓上映票房反應理想的犯罪劇情片《The Witness》,就正好是這種電影的最佳例子。

影片劇情講述一個小型屋苑外發生謀殺案,警方展開追查,發現屋苑內有住戶可能目擊事發經過,無奈這些屋主大多表現冷漠,不願協助調查,當中包括目擊命案後疑神疑鬼的Sang-hoon (Lee Sung-min)。由於警方苦無線索,殺人兇手大搖大擺在屋苑內逐一消滅目擊者...

影片的題旨非常明晰直接,就是要反映社會冷漠的問題,也即是所謂的各家自掃門前雪的人性自私表現。片中由警方到屋苑居民,無不為著自身利益而展示自私自利的行為,例如警察怕多做事而慶幸沒有收到報案電話,屋苑居民怕房價跌而不願和警方合作查案,甚至連屋苑內有人失蹤,也不准失蹤者的家人貼告示尋人。在網絡時代人際關係日見疏離的新世代,這樣的題旨的確容易引起觀眾共鳴,難怪在南韓上映能夠吸引觀眾入場,然而正如上述,立意好不代表電影拍得好,這部電影的致命敗筆,正是編導的眼高手低,沒能打造出合情合理的劇情去把訊息表達出來。

影片不合情理的情節可謂多如繁星,遠遠超過韓國近年出產的同類電影,甚至令人懷疑,究竟編導是不是故意要誇張泡製,透過另類超現實的手段去作出社會批判。全片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男主角Sang-hoon隱瞞不報的動機。雖然他在片中有說明是因為警察草率辦案,才讓他不放心去舉報疑犯,但問題是,和警察的不上心比起來,喪心病狂的疑犯不是更危險嗎?他不作舉報,真能阻止疑犯尋仇嗎?尤其劇情已說到男主角親睹另一目擊案件的鄰居已被殺害,可見疑犯根本沒有人性,也不管目擊者是否有報案,為何事後他還是要死心塌地為疑犯隱瞞呢?(更別說疑犯一早就看到主角和警察眉來眼去,卻奇在遲遲不向主角動手)再者,如果說男主角要保護家人,至少應該評估個人能力,但顯然地,連他自己也明白沒有這樣的才能,那為何他寧可靠自己,也不報案求助呢?

當中特別令人不解的是,當男主角一家和警察在大樓外碰面,疑犯就近在咫尺,男主角卻像已經愛上疑犯一樣(或者兩人已互相愛慕?畢竟那場戲看起來,男主角和疑犯看起來更像是一對不能公開關係的戀人),始終不願踢爆。可能因為整部戲的劇情,就建基在男主角不肯報案的前提下發展,所以編導就是要等到最後才安排他爆發,然而正因如此,就導致劇情上不合理的地方接踵而來,一直無法教人投入。

影片另一讓人無法提起興趣的地方,是男主角的性格太不討好。這類型兵捉賊的商業劇情片,就算主角不是警察,也必須有一些正義英雄的特質,否則角色平衡上難免會偏到反派身上,觀眾很難代入。然而就像早前看過的西片《Bad Samaritan》一樣,兩片男主角幾乎是由頭廢到尾,而且兩片導演的安排也是一樣,可能拍到最後也意識到不能把主角搞得太廢柴,所以到片尾只能完全放棄合理性,生硬地為主角加插一場大發神威的教訓壞人戲。然而觀乎前文後理就會發現,這樣的大龍鳳是完全不合邏輯,完全就是為了讓主角當英雄而加插的戲碼,觀眾看不去,不但不會覺得主角好厲害,相反,只會因導演的無理安排失笑。

我是真心不明白為什麼《The Witness》能在南韓搶得理想票房,難道只是單純因為當地各家自掃門前雪的風氣真的太普遍了嗎?還是那邊的觀眾純粹就是把影片當作一個超現實的寓言來看?不過無論如何,這部電影在編、導、演各方面,都只給人名大於實的感覺,甚至比起一些國產二、三線電影,也不高明多少。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