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d Animals

野獸之都
Wild Animals

評分: N/A
年份: 1996
片種: 劇情
導演: 金基德
演員: 曹在顯、 Jang Dong Jik

終究被粉碎了的巴黎夢

沒有起點;所以我看不到終點。
於是我不再害怕長途跋涉的艱辛和勞累;因為我不知道——我的腳步,最終將停留在何處。 或許,正是因為所有未知一切帶給我恐懼與希冀;我所以無畏前行,並且感知著快樂與幸福。

  • 火神紀。題記。

1.浪漫的藝術之都;陽光下的陰糜角落

這部電影展現給了一個與我們想像中完全不一樣的浪漫的藝術之都。當然,任何一個地方都會有 其光明的一面以及陰暗的一面;而金基德(Ki-duk Kim)所關注的,永遠都更趨向於陰暗。也許是 因為對於藝術之都有過太多浪漫情結的遐想,以至於我們沒有聯想過那些街道的暗角裡,曾經也 曾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從一個異國人的角度來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也許會有更大的說服力; 因為他們難於融進當地的主流社會而往往流離於主流社會的邊源,他們更容易接觸到那些被主流 社會所遺忘和忽略的一切。

一個戰爭逃兵愛上了一個素昧平生的脫衣舞娘,一個坑蒙拐騙的小混混愛上了一個沒有戶籍依賴 于流氓生存的偷渡女。友情和愛情卻多少帶著點妖豔的味道同時地綻放在這個陰糜的角落裡,最終 卻同時凋零在那片陰暗中。

在一場街頭的行為藝術開始,到另一場街頭的行為藝術作為結束;也許,這部電影所講述的這個 故事,本身僅僅也只是一場屬於金基德自己的行為藝術。兩場註定失意的愛情,一段最終暴死於街 頭的友情。同樣是在金基德的電影裡擔綱主演,這部電影無疑給了曹在顯(Jae-hyeon Jo)更大發揮 的空間。有愛情,有友情,有為了愛情而對友情的背叛,有為了友情而放棄愛情的掙扎;時而歡快, 時而消沉,時而膽小如鼠,時而豪情萬丈。

與一個女人邂逅,與一個男人邂逅,趙在鉉飾演的青海(Cheong-hae)在這部電影裡捕獲到的,是一段 被稱之為夢想的愛情,以及一段刻骨銘心的友情。有人把這部電影拉扯到了同性戀的主題上去,想來 是有點庸人自擾的自我意淫了。張東植(Dong-jik Jang)飾演的洪山(Hong-san)對青海也許真的帶有 著某種愛意,但他卻自始至終沒有越過友誼的界限;並且,他對於Ryun Jang飾演的羅拉(Laura),自 始至終也帶著某種暗斂的愛情味道,而沒有青海對Sasha Rucavina所飾演的角色考琳(Corrine)那麼張揚。

兩段愛情,一段友情,兩個落魄的男人和兩個悲傷的女人。這就是這部電影的全部了。浪漫的藝術之 都裡,有陽光照射,也有陽光照射不到的陰糜角落。而不幸的是,我們這部電影裡的全部主角們,都 生活在暗處。從街頭賣藝,到淪為黑社會的打手;兩個男人在為了生計和養家糊口而奔走在巴黎的街 頭,在這樣的一個過程裡,他們積累下了深厚的情感,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友情。而當友情遇上了愛 情,他們又會如何取捨。

他們走在了一條漸行漸遠的巴黎路上,當人性的光芒已經徹底地被泯滅,電影給我們留下的那點僅有 的溫情也隨之消逝。我喜歡電影裡所設置的兩種風格的愛情,我也喜歡電影裡那一段足以讓任何人感 動的友情。可是,這終究只是一場被粉碎了的巴黎夢。

青海和考琳的愛情,帶著一絲意猶未盡的張狂結束在那場巴黎的大雨中;洪山和羅拉,僅僅只是蜻蜓 點水式的邂逅和重逢。象徵著友情的勞力士手錶最終葬送了他們的友情,也葬送了那胎死腹中的愛情。

在我看來,洪山的人格在這部電影裡是非常圓滿的;沒有人會不喜歡這個憨厚而純樸的男人。而青海的 人格則多少佈滿了人性上的缺陷而帶著斑斑的鏽跡,可是卻沒有人能去恨他。所有的一切如同註定了的 悲憫,一條越走越遠的巴黎路,一場終被粉碎了的巴黎夢,一個綻放于陰糜處也凋零于陰糜處的悲劇。

2.金基德之所以"金基德"

總有人在說,在他們所看過的金基德作品裡,這部電影是最不“金基德”的電影。我不知道,他們所憑 藉為依據的金基德作品,是否包括了我之前寫過的那部《鱷魚藏屍日記》(Ag-o)。以我的角度來看, 這部《野獸之都》(Wild Animals)要比《鱷魚藏屍日記》"金基德"得多。

作為金基德執導的第二部電影,作為比對的作品應該以他之前執導的作品為座標,而不應該以已經形成 個人風格並且日趨於成熟的後期作品。對每一個創作者而言,他的創作生命都是由一個雛形開始,經過 不斷的捶打磨練進而發育成長直至最終成熟的完整過程;我們在考究一部作品在一個創作者整個創作歷 程裡的意義,不應該以後期作品作為審視的標準,而應該與他的前期作品進行比對。

尤其是當我們以文藝批評者自居並對一個創作者的作品進行評判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如此。這是對一部 文藝作品一種最起碼的尊重,也是對一個創作者最起碼的尊重。誰也沒有辦法做到絕對的客觀,但是我 們至少應該盡可能不一意孤行地下一個武斷的結論。

正確地對待這部電影,以一種形而上學的哲學目光來看待這部作品,通過一種理性主義的邏輯推演來 認識這部作品;你會發現,這部被人們長期忽略的作品,在金基德所有的作品裡,是非常重要的一個 過渡性作品。這部電影橫跨于金基德牛刀初試的《鱷魚藏屍日記》和已經形成鮮明個人風格的代表作 之一《雛妓》(Paran daemun)中間,我們不能否認,這部電影是金基德在電影藝術形式上的一次成 功的試驗性作品。

對比《鱷魚藏屍日記》,在這部電影裡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金基德”電影元素。當比如說凍僵的鰻 魚刺進男人的身體、片頭和片尾兩次比對式的街頭藝術表演、一幅多次被鏡頭特寫過的油畫、片子 快結束時的水底鏡頭、脫衣舞娘和流氓……當然,這些對金基德的鐵杆粉絲們來說也許是遠遠不夠 的,可是我們必須試著去正面理解——金基德確實是獨一無二的金基德,他的電影並不是生來就如 此,他也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初長成發展到完全成熟、再趨於我們最終所鍾愛的全過程。可以說, 沒有這部電影的金基德,就不會有後來在《雛妓》、《漂流欲室》(The Isle)、《春夏秋冬》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慾海慈航》(Samaria)、《感官樂園》(3-Iron)、 《弓》(Hawl)和《悲夢》(Dream)中那個讓我們迷戀的金基德。縱觀金基德的整個創作歷程,這部 電影在金基德的創作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

這就是這部電影真實的意義——金基德之所以“金基德”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步逐漸長成的。 而通過這部電影,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徹底離開了主流喧囂執意于自我的金基德;這不是他們所說 的最不“金基德”,而是一部更進一步強化了"金基德"標籤的金基德作品。

在我看來,正是在這部電影裡,金基德完成了在他的創作生命裡一個非常重要的蛻變——從一個 非主流的導演蛻變成一個更自我的導演。所以,研究金基德的作品,我們不能忽略這部電影;它 以一種悲劇的方式承載起了一個更沉重的命題——也許宿命終不可逆,但是夢想的渴望卻不可扼 殺。金基德之所以"金基德",是他在這部電影裡找到了一種陳述的力量,一種表面和內在背道相 馳的表現形式;這在金基德以後的作品裡,成為了一種非常顯著的個人特徵。

3.飄零在巴黎上空裡淡淡的鄉愁

什麼時候,我又身在何處;我所魂牽夢縈的是誰,誰又曾如同我這般魂牽夢縈著我;我從哪裡來, 我又終將被歸置於何處。當我們就在這個熟悉而親切的地方,我們也許永遠也不會想起這些問題; 可是當我們遠離了家鄉,遠離了故土所有親切的味道,遠離了所有跟我們說著同樣方言的樸實人們, 這樣的問題似乎就成了永遠沒有盡頭的憂愁開始纏繞在我們身上。問題本身也許沒有問題;問題的 問題是,所有的這些問題我們總是找不到一個確切的答案。

我們是如何鼓起一種莫名的勇氣走出那個原本屬於我們的世界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去開始一種 完全嶄新的生活,我們又將如何去融匯進那些早已經約定俗成的生活圈子裡去呢。離開所有關愛我 們的人,離開所有已經熟知的街道和店鋪;尋找另外一些也許會愛上我們的人,尋找一些甚至是未 知的一切。而陪在我們身邊的,是我們所僅有的勇氣。

這樣的一種境況會讓我們油然而生起一種對未知的恐慌以及對明日的擔憂。為什麼呢;因為從骨子 裡來說,人類已經厭倦了遷徙、漂泊和冒險。我們的先祖選擇了定居和群居,正是因為他們對生活 著的這塊地方以及圍繞在周邊的人群有著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感,這樣的情感帶給他們一種歸屬感和 安全感。有足以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有值得我們去信任的鄉親父老;也許,對於故鄉的這種迷 戀是由祖輩們遺傳在我們血液裡跟著我們一起出生到這世界的。

離鄉,意味著我們開始了新一輪的探險與拓荒了。而若情非得已,所有人也許都更願意安居樂業。 對金基德生平有所瞭解的人們都應該知道,他曾經自費留學法國兩年,在巴黎的郊區租起了一個簡 陋的畫室,學習繪畫,同時也以賣畫為生。如果說,《鱷魚藏屍日記》是他回到韓國時對於社會底 層的關注和同情,那麼,《野獸之都》則是他對自己旅居法國留學生涯的一個總結。

把自己所有的積蓄換成了一張飛往藝術聖地的機票,身無分文地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裡遊蕩,追 逐一個完全未知結局的夢想……巴黎的街道永遠會顯得那麼陌生,車水馬龍的車站裡金髮碧眼的異 族人看起來永遠都難以讓我們取信;新奇,但不一定美好。這也許是滿腹疑惑的金基德對於法國巴 黎第一個直觀的印象吧。

我們總說,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所能左右的並不多。一個北韓的逃兵和一 個南韓的混混一同流蕩在巴黎的街頭,愛著一個無國界的浪人和一個被父親拋棄的脫衣舞娘;這部 電影帶著濃烈的悲劇情結和宿命的味道,把一種失落在異國他鄉的悲憫傷感,放大到了極致。

我不敢說這就是金基德所看到的那個巴黎,但是這個巴黎無疑是打著金基德標籤的巴黎。而就算是 回歸到了故土,他們也許同樣缺乏一種民族的歸屬感;電影裡的這些人物的設置帶著某種意義上的 象徵意義——北韓、南韓、無國界、以及被父親拋棄。如果往深層裡去挖掘,光是這幾個意象已 經足以說明一切。何況,當這樣的一個故事發生的地方也被挪到了古老的歐洲;在整個歐洲的文 化中心,在一個最具有歸屬味道的國際大都市里,電影在尋找的是一種已經被割裂了的歸屬感, 這本身就已經註定了這個故事最終悲憫的結局。

飄零在巴黎上空裡淡淡的鄉愁,電影用一種暴虐的內在情感穿插起了所有那些看似優雅卻暗漫頹 糜的鏡頭,表達了悲淒的傷感和美好的祈盼。在這部電影裡,北韓和南韓最終死在了一起,手牽 著手一起倒在了異國的街頭;而這樣一個多少有點煽情的結局,看起來卻有一種畸態的美感。也許, 只要把電影裡的這兩個人的名字和代號都拿掉了之後,把他們放到他們所代表的本質意義上去,所 有的人都會明白——金基德那種並不隱晦的暗喻。

寫到這裡,鄉愁甚至可以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更高層次的民族情感以及美好祈盼。

4.凡人;因為夢想而偉大

造一個夢,我將得耗費多少時間和精力;我也許會耗盡我的所有勇氣和全部氣力,卻無法確定最終 能實現這個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生命,卻因夢想而偉大。

我們都知道,並不是每一個夢想最終都能被實現。但是當有一天我們老去了的時候,回憶起年輕時 代曾有過的往昔,我們都會捫心自問:那個時代裡的我,是否曾經不顧一切地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 力拼搏過,我又是否後悔了當初的那個選擇;如果我們最終得到的是一個確切的答案,那麼人生, 也就在這種不夠圓滿的平凡中偉大起來了。

異想天開式的虛妄並不可笑;所有偉大的事業無一例外都是從一個又一個的妄想開始了腳下的第 一步征伐。而當夢想終究耗盡了我們所有一切之後依舊無法實現的時候,這或許也並不可悲;每一 個人的每一個夢想都可以同樣偉大,但世事又豈能盡如人意。

最可笑也最可悲的是——假如害怕擔起了妄圖偉大的?名而怯步不前,或者擔憂最終的結局只會找到 一堆支離破碎的殘片而喪失了做夢的勇氣——那麼我們的人生,最終也許只能被註定一事無成。

做夢是需要勇氣的;就算在他們看來都只是一切虛妄。而不管這個夢最終是否被我們做成了,我們 曾經有過的努力就不會白費;就算只是一場註定了的悲劇。

從這個意義上來解讀這部電影的話,我們會發現這部乍看下來似乎滿是消極悲觀的電影,其實並不 僅僅只是它的影像所傳達的那麼直白。消極悲觀也許從這部電影開始直至結束都貫穿始終,至少我 們看這部電影的開關我們就不會覺得它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可是這終究只是一種表面現象,隱藏 在消極悲觀下的是與之完全相反的另一種情感。

青海與洪山相遇在巴黎的車站——一個是熱衷於繪畫卻沒有能力去實現夢想只能靠偷雞摸狗養活自己 的人,一個是從戰場上逃走祈盼過上安定生活的逃兵。然而他們都有夢想,買下那個連租住都缺乏 資金的船改建成畫室,和自己心愛的女人生活在一起;過上安定的生活不再擔驚受怕。

夢想的大與小,其實只是對於個體之外的其他個體才有區別;對個做夢的個體本身,夢想沒有差別。 對他們來說,實現這樣看似簡單的夢,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是兩個完全沒有民族歸屬感的男人, 何況又是在異國他鄉里,當他們結交成了莫逆,同樣一無所有卻懷揣著美好的夢想開始了人生的另 一個旅程;但是比起那些連做夢的勇氣都沒有的人們,這兩位堂吉訶德式的人物如同橫空出世的英 雄般高大威武。

輾輾轉轉尋尋覓覓,青海和洪山最後發現,他們所想要的幸福,其實就在他們最初相遇的那段日子 裡,無憂無慮地走在街頭上賣藝,數著為數不多的錢去飯店裡喂飽自己的肚子。可是當他們發現的時 候,他們一起死在了羅拉的槍下。

悲劇,在美學上可以定義為美好的一切被摧毀,或者當外部強加給你苦難的時候,你用自己悲劇的 性格實現了這個苦難;終究還是一場被粉碎了的巴黎夢。也許,這本來就是一場註定沒有獲得救贖 的掙扎;當他們一起倒在地上的時候,他們也許多少有些心有不甘,但是他們無愧於這個角色本身 所承載的重量。這是一個終究被粉碎了的巴黎夢,然而卻因為它的悲劇味道上的不圓滿,反而成就 了它的圓滿。

鄉愁只是一個藥引子,消極悲觀只是熬煮後百無一用的藥渣子,而湯之底氣卻在於——敢於夢想以 及追尋夢想的勇氣。就算到了最後,也僅僅只是一個被粉碎了的巴黎夢,可是因為有夢,因為勇於 追尋,這部電影的悲劇味道得到了昇華。這部電影所要告訴我們的是——假如我們已經知道了所有 一切的結局,我們是否還有勇氣去做同樣的選擇以及同樣的夢,我們是否還願意去為了同樣的選擇 做同樣多的努力。

正如我們都知道的,不可能每一天都陽光明媚;但是正是因為陰晴不定,所以明天總會值得去 期待。生活總不可能只是一帆風順,但也絕不會總是遍地陰霾;於是有些時候我們多少會有點 疲憊不堪頗感挫折,但我們也因此有了嚮往與祈盼。美好的未來也許並不總是顯見,卻總在不遠 的前方對著我們遙遙地招手。

正是因為生命裡充滿了太多的變數與曲折,所以柳暗花明才讓我們那麼感動。九轉十八彎的過程也 並不一定只是一味的疲乏與勞累,正是因為有著太多的未知在前方為我們所守望,所以我們才有 了活著時候更多的樂趣與期盼。

我想,金基德希望我們看到的,並不僅僅只是那種陰糜滿地,不僅僅只是一個夢想的最終逝去, 不僅僅只是悲劇意義上的悲憫與同情。當知之而不可為,卻敢於為之;這是夢想的力量,也才是 這部電影在積極意義上最終所要傳達給我們的深層邏輯。希冀並不一定會被最終實現;然而如果 連希冀的光亮都失去了,我們只會有一個徹底漆黑的人生。我們都是凡人,可是卻是夢想讓我們 變得偉大,不管最後我們是否實現了我們的夢想。

文: 火神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