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5 月16 日
香港國際電影節推廣建議 by Kantorates

香港國際電影節推廣建議

香港國際電影節曲終人散﹐ 據當局消息表示﹐ 明年電影節影期縮短﹐ 由今 年的23 日﹐ 大幅減少至16 日﹐ 減幅接近三分之一﹐ 讓人好奇當中運作 上的改變。

在電影節協會的新聞稿中﹐ 並無提及影期減少是否代表選映電影也相 對下降﹐ 僅表示縮短影期可望令到電影活動的舉行更集中﹐ 並為觀眾 提供更多高質素的選擇。 另伴隨電影節的亞洲電影大獎和亞洲電影投 資會將繼續舉行。

亞洲電影大獎和亞洲電影投資會舉行數年﹐ 漸見成效。 亞洲各地電影 人都俾面出席頒獎禮﹐ 也踴躍報名融資會議﹐ 繼續主辦是非常正確的 決定。 同樣地﹐ 縮短電影節影期看來也不是壞事﹐ 世界上不少電影節 的舉行時間﹐ 都不會太長﹐ 片目也不會太寬廣。 近年香港國際電影節 雖辦得有聲有色﹐ 但主題多多片目愈來愈闊﹐ 讓人目不暇給﹐ 感覺如 嘉年華多於電影活動﹐ 觀眾也有走馬看花之感﹐ 往往不知如何入手。 主辦方如主動去蕪存菁﹐應有助觀眾加深對入圍電影的認識﹐ 不用瞎子摸象。

話說回來﹐ 其實對於資深影迷來說﹐ 寬廣的片目或許不是什麼問題﹐ 能夠多看一兩部電影是再好不過﹐ 但電影節不是只為資深影迷服務的 活動﹐ 從主辦方近年的方向可見﹐ 他們是希望能招攬更多普通觀眾入 場﹐ 把活動變成全城關注的話題。 這樣一來﹐ 如何吸納普通觀眾入場﹐ 便是一大難題。

不論是中外﹐ 只要是市場受荷李活電影支配的地區﹐ 一般觀眾都視電 影為純粹娛樂 ﹐ 電影鑒賞能力比較低﹐ 要吸引他們入場看一些非主流 的電影﹐ 例如以今屆片目來說﹐ 好像英瑪褒曼回顧﹑ 漢斯列治達電影 和芬蘭電影等﹐ 便非常不容易。 單憑節目手冊簡短的介紹﹑ 或報章雜 誌推介﹐ 看來效果也不太明顯。

除了透過手冊﹑ 廣告或報章雜誌的推介外﹐ 其實主辦方可嘗試在影展 舉行前的兩個月﹐ 在大學和中學展開宣傳。 影展中非主流電影的目標 觀眾﹐ 一般來說都是教育程度較高人士﹐ 而不是看慣電視肥皂劇和八 卦雜誌的婦女﹐ 所以利用主流雜誌﹑ 廣告等宣傳成效不會太大﹐ 與其 花費在無結果的項目﹐ 倒不如主攻大學和中學的學生﹐ 他們一般教育 程度較高﹐ 而且消費力也較強﹐ 接受能力相對遍高﹐ 是非常重要的觀 眾層。

主辦方可以在影展舉行前一﹑ 兩個月﹐ 派員和學校有關方面合作﹐ 推 出一些短期電影課程或課外活動﹐ 多吸引學生參加。 舉個例子﹐ 當大 會知道今年將選映安東尼奧尼的一系列電影﹐ 大可和校方合辦意大利 新電影活動﹐ 提供一些有關電影的片花和讀物﹐ 讓學生觀看電影﹑ 寫 觀影報告(好像閱讀報告) ﹑ 參與小組討論。 這樣做不但能夠讓他們對 當年的意大利電影﹑ 社會產生基本興趣﹐也順道為電影節起宣傳作用﹐ 增加他們的入場意欲。

我常常覺得﹐ 看電影是富有伸延性的一種活動。 很多時候看完一部電 影﹐ 都讓人有衝動去發掘和電影有關的東西﹐ 以上述安東尼奧尼的電 影為例﹐ 若看過一部覺得很有趣﹐ 最直接當然是想多看兩﹑ 三部﹐ 另 外也會有興趣了解當年其他意大利/ 歐洲電影的發展(例如該片和其他 同期電影比較下的異同) ﹑ 拍攝該電影的社會狀況(社會政情對電影拍 攝有直接影響) ﹑ 導演的背景﹑ 演員的其他作品等。 如果影展能夠挑 起觀眾對伸延閱讀的樂趣﹐ 不但可吸引他們多入場﹐ 也能帶動整個觀 影氣氛﹐ 增加大家對電影的熱情。

另外﹐ 電影節也可增加對短片的支持。 雖然已另有推廣短片的IFVA 比 賽和鮮浪潮短片競賽﹐ 但參賽條件限制多﹐ 始終局限比較大﹐ 國際上 受注目程度也不高﹐ 如能像世界大型影展一樣﹐加開接受世界或亞洲 各地短片來投的競賽項目﹐ 並考慮在亞洲電影大獎加上短片獎項﹐相 信能夠更加帶動電影節的熱鬧氣氛﹐ 也吸引更多年青電影人到來。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