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5 月23 日
亞洲電影在康城 by Kantorates

亞洲電影在康城

2009 年康城影展進行得如火如荼﹐ 今年較讓亞洲觀眾注目的﹐ 是多部亞洲電影的 入圍。 近年歐洲三大影展頻頻向亞洲電影靠攏﹐ 威尼斯影展的最高榮譽金獅獎﹐ 連續數年由華人掄元﹐ 柏林影展也誕生了不少華裔得獎者﹐ 仿彿整個歐洲影壇都 是亞洲人的天下。

看看今年的入圍片目﹐ 的確會發現﹐ 亞洲和歐美電影合作關係愈趨頻密。 舉四部 入圍的亞洲電影人作品來看﹐杜棋峰的《 復仇》是香港和法國的聯合出品﹐ 主角是 法國歌星Johnny Hallday ﹐ 電影多在香港取鏡﹔ 蔡明亮的《 Face 》﹐ 主要是法國人的資 金﹐ 拍的也是法國人的故事﹔ 李安的《 Taking Woodstock 》更不用說﹐ 基本上就是台 灣人拍美國電影﹔ 婁燁的《 春風沉醉的晚上》則最為特別﹐ 在中國拍攝﹐ 不過以香 港和法國電影的名義參展。 這應該和其數年前被內地禁拍電影五年的禁令有關。

值得比較的是﹐ 同為亞洲電影﹐菲律賓名導Brillante Mendoza 的《 Kinatay 》基本也是同一 命運﹐ 由菲律賓及法國的電影公司聯合製作。 在云云亞洲競賽片中﹐ 僅韓國大導樸贊 郁的《 Thirst 》是該國獨家出品。 菲律賓的影市不大﹐ 國際發行量不高﹐ 聯合外國 製作不是奇事﹔ 韓國本土影壇近年雖見虧損情況﹐ 但憑著過去十年建立的雄厚基 礎﹐ 支持國內大片的製作﹐ 仍屬有心有力。 相對來說﹐ 一眾衝出亞洲的華語電影 全部都必須依靠外資或外力介入﹐ 便讓人感到納悶。

或許這樣簡單地去歸結及評估問題﹐ 是有點穿鑿附會。 每年香港﹑ 中國和台灣等地﹐ 還 是有不少出色的獨資片﹐ 例如杜棋峰一向都是香港少數沒被港片內地化侵蝕的香港 電影人﹐ 以往作品常有不妥協之舉﹐ 今次的《 復仇》﹐ 也是一次比較特別的合作﹐ 但看看蔡明亮和 婁燁等例子﹐ 便不禁教人對華語電影的艱難前路感到憂心。

話說回來﹐ 《 復仇》﹑ 《 Face 》﹑ 《 春風沉醉的晚上》和《 Taking Woodstock 》都是各 有特色的電影。《 復仇》是杜琪峰首次和法國影人合作的電影﹐ 教人期待﹔ 《 Face 》 也是蔡明亮首次全在法國取景並以法國演員為主﹔ 《 春風沉醉的晚上》則是婁燁 自《 頤和園》被禁後的新作﹐ 奇在被禁後仍然能夠在內地開鏡﹐ 教人好奇他會拍些 什麼。 至於李安﹐ 一有新片推出﹐ 不論是華語或西片﹐ 相信都會吸引觀眾的眼球﹐ 不用多作宣傳。

另提一下其他亞洲片。 樸贊鬱憑《 原罪犯》﹑《 親切的金子》等片登上高峰後﹐ 其 後的《 人造人之戀》卻票房失利。 新片 《 Thirst 》可算是其回勇之作﹐ 在韓國上映 後反應不俗﹐ 輿論界也建立起口碑﹐ 成績應當可超越《 人》。 至於「 一種關注」項 目的入圍電影﹐ 其實也不容忽視。 例如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 Air Doll 》﹐ 由韓星裴 斗娜主演﹐ 便是新鮮的配搭。 韓國導演奉俊昊自《 韓流怪嚇》後受到國際注目﹐ 新 作《 母親》片名雖普通﹐ 但以其功力﹐ 應有一番作為﹐ 加上這是偶像派男星元斌 久休復出之作﹐ 便更富叫座力。 泰國導演Pen-ek Ratanaruang 前作《 Ploy 》口碑參疵﹐ 但在舊作《 宇宙只有我和你》及《 暗湧 》的餘威下﹐ 新片《 Nymph 》仍保持了吸引 觀眾入場的籌碼。

其他項目方面﹐ 非競賽一項包括了中國新晉導演趙亮的紀錄片《 上訪 》﹐ 據說是 拍了13 年的電影﹔ 另一部是中國女導演宋芳的短片《 再見》。 作為導演﹐ 宋芳是 名不經傳﹐ 不過說到她是侯孝賢《 紅氣球 》的女配角﹐ 曾和法國影后朱麗葉比諾 茲合演﹐ 應該較易讓人想起。

至截稿前﹐ 還不知今年影展的得獎名單﹐ 期望亞洲電影能再次發光發熱﹐ 登上高峰。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