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04 月10 日
影展選片的責任 by Kantorates

影展選片的責任

三藩市亞美電影節剛落幕﹐ 洛 杉磯的亞美電影節便接著登場了。 初看公布的片目﹐ 開幕片 正是前者的閉幕片《 一頁台北》﹐ 其他選片亦不乏相同﹐ 例如主菜電影同為《 姣妹日記》﹐ 感覺就是都在放差不多的電影。

從電影節的角度來看﹐ 選片當選富人氣的作品﹐ 這是不能避免的。 影展必須依靠名人名氣的 支持﹐ 強大如世界聞名的康城影展﹐ 近年也愈來愈向商業片靠攏﹐ 競賽或各環節都充塞著荷 李活的主流商業片﹐ 和當初志在和荷李活分庭抗禮的原意背道而馳。 對於中小型的影展﹐ 為 吸引觀眾﹐ 為了能夠令到影展現場更星光燦爛﹐ 為建立口碑和聲譽﹐ 一窩風地邀選知名影人的 影片或話題之作﹐ 便更屬無可厚非﹐ 純粹從短期效益來看也沒有損失。

另外﹐ 選片考慮也關乎選片者本身的口味問題。 據我所知﹐ 不少中小型影展﹐ 長期由同一人擔 任影展主任﹐所以選片類型﹐ 在有意無意間﹐ 都反映了主事人的興趣﹐ 若其人口味不變﹐ 部分 不在他心儀類型的電影﹐ 便很難在該影展出頭了。 記得一位曾參加攝影比賽的朋友曾打趣說﹐ 「 那個XX 攝影比賽每年邀請Y 先生任評審﹐那若我和Y 結怨﹐ 豈非永遠不能入圍? 」

從觀眾角度來看﹐ 影展採取這樣的選片策略﹐ 同樣也沒有多少損失。 好片如佳人﹐ 人皆好之﹐ 對於好的電影﹐ 大家都會追捧。 而且即使看不不到一部﹐ 總有第二部可以看。 觀眾斷不會因為 影展沒有選映一﹑ 兩部電影﹐ 而感到有所損失﹐ 尤其在沒有比較的情況下﹐ 當每個影展都是放 差不多的電影﹐ 究竟還有什麼電影值得一看﹐ 他們是無從得知。

對於電影節本身的發展和利益﹐ 以及觀眾而言﹐ 一個影展選映什麼樣的電影﹐ 影響不會很大(當 然﹐ 長遠來看﹐ 若影展接連選映爛片﹐ 到了最後還是會受到觀眾唾棄)。 相對來說﹐ 對於一些真正 希望透過電影節獲得發聲機會﹐ 尋找觀眾的電影人﹐ 電影節是否選映﹐ 對於他們的前途及以後 的發展機會﹐ 才真正攸關重要。 一些大片﹑ 話題之作﹐ 即使不在電影節看﹐ 總能找到其他機會﹐ 例如觀看影碟﹑ 下載(不管是合法或非法的) ﹐ 但一些新晉電影人的作品﹐ 如未能獲得影展放映機 會﹐以此建立口碑﹐ 將來要尋找觀眾﹐ 即使免費放上網絡﹐ 要讓人產生興趣去看﹐ 便非常困難了。

像亞美電影節等針對特定族群和文化的影展﹐ 除了是一項作為娛樂和文化交流的文娛活動之外﹐ 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功能﹐ 是為該族群的電影人製造發聲機會﹐ 幫助真正有需要獲得注視的新人。 可是從近年的同類型電影節所見﹐ 每個電影節的選片﹐ 來來去去都是那幾部﹐ 當各個影展在不同 月份舉行﹐ 這些電影就像巡迴表演一樣﹐ 一站接一站的演下去。 這樣的選片安排﹐ 頗為讓人懷疑﹐ 究竟整個族群是否只有那三數部作品值得被注視? 或者說﹐ 是否整個族群一直只有那一小部分人 在拍電影? 只有那一小部分人送片參加? 其他的聲音哪裡去了?

不過有趣的是﹐ 這些影展每年都會表示﹐ 送片參加的人一直都在增加﹐動輒過千。 那是否表示﹐ 在這過千的影片中﹐ 只有十多部值得被觀眾看? 值得被表揚和注視? 從我過往的觀影經驗﹐ 獲選影 片水準不一定特別高﹐如果說參加的過千影片﹐ 只有少於百分之一值得被放映﹐ 是無論如何難以 服眾。 所以說﹐ 既然一個影展選映了一部片﹐ 為什麼另一個不能作出其他選擇﹐ 而非要弄到每個 影展選的片都差不多?

電影節的主辦單位﹐ 除了為著自身利益﹑ 照顧觀眾外﹐ 還應認真考慮對電影人的栽培問題 ﹐ 尤 其是一些本意為推動電影多元發展和薪火相傳的影展﹐ 這是值得思考的責任。 畢竟影展﹑ 觀眾和 電影人是組成電影展的三大原素之一﹐ 近年不少影展只向前兩者傾斜﹐ 而忽略了後者﹐新人沒法出 頭﹐ 長遠來說對整個電影界﹐ 並非好事。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