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03 月24 日
電影節和商業電影發行愈走愈近 by Kantorates

電影節和商業電影發行愈走愈近

葉德嫻憑《 桃姐》 精湛的演出再下一成﹐ 在亞洲電影大獎擊敗多位強敵﹐ 勇奪影 后寶座。 說到這位長勝將軍﹐ 其早入化境的演技實力當然無容置疑﹐ 但威尼斯影 展的加冕﹐ 看來也幫助不少﹐ 是造就她頻頻獲獎的一個關鍵。 至少各大小影 展和頒獎禮的評審在討論或選片時﹐ 均會因 「 威尼斯影后」 之名而多投一點關注的目光。

說到華語片在國際電影節獲得榮譽﹐ 最早可能要數到中國電影黃金時期的 《 漁光 曲》 。 該片由蔡楚生執導﹐ 女星王人美主演﹐ 1934 年上映﹐ 翌年在莫斯科國際電 影節獲榮譽獎。 雖然國際影展的榮譽能為電影的藝術成就添光﹐ 但以商業市場為主 的華語影壇﹐ 多年來對這些「 虛名」 看來並未特別賣帳。

早年華語電影人赴海外參加外國電影節並不常見﹐ 在歐洲三大國際影展(康城﹑ 威 尼斯﹑ 柏林) 亮相的機會也不多。 相比起來﹐ 亞洲地區以日本電影最早在歐美揚名﹐ 黑澤明﹑ 今井正﹑ 衣笠貞之助等早於五十代已在威尼斯﹑ 柏林和康城獲獎﹐ 而華 語片最早在康城獲得注目﹐ 可能已要數到七十年代的胡金銓(《 俠女》 ) 。 可是當年 這個成就非凡的殊榮並未廣受本地影壇重視﹐ 華語電影界對於國際影展的重視程 度﹐ 也遠不如今天。

以香港電影來說﹐ 雖然早年已有粵語片參展海外影展的紀錄(例如60 年代蕭芳芳主 演的《 苦兒流浪記》 ﹐ 便曾在三藩市國際電影節放映) ﹐ 但直至九十年代以後﹐ 香 港電影才開始顯露出對國際影展的重視。 以往電影發行公司都不看中影展加 冕﹐ 即使電影獲海外影展殊榮﹐ 也不欲多提﹐ 因為他們認為藝術片的標籤不利商業發行﹐ 所以當時甚至聽說有不少電影拒絕國際大型影展的參展邀請的傳聞。

不過隨著國際影展日趨商業化的發展﹐ 藝術和商業影壇的界線愈趨模糊﹐ 以往力抗 商業片的歐洲影展也向荷李活打開懷抱﹐ 影展漸漸成為電影人爭奪的一個重要宣傳市 場。 例如康城影展近年開闢多個為商業片宣傳的市場推廣活動﹐ 便深受華語片商的 歡迎﹐ 爭相趕赴當地參與。 香港電影界漸漸意識到國際影展對發行的幫助﹐ 重視程 度也愈來愈高。 好像年前的《 歲月神偷》 便藉著柏林影展的獲獎聲勢﹐ 大大增加上 映時的宣傳籌碼﹐ 奇蹟地以一部曾被投資者形容為「沒有任何商業賣點」的文藝片 姿態「刀仔鋸大樹」﹐ 大收數千萬元。

今次《 桃姐》 的宣傳策略也大同小異﹐ 同是文藝片﹐ 同樣借影展的聲勢作為宣傳和 催谷票房的靈藥﹐ 而從現在電影在中港台等地的票房大收情況看來﹐ 這確是成功的一 著。 從《 桃姐》 ﹑ 《 歲月神偷》 等片的成功可見﹐ 電影節和商業片發行這兩個本來處 於對立面的領域﹐ 在未來將會愈走愈近。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