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06 月09 日
喪屍末日論 by Kantorates

喪屍末日論

近來歐美接二連三發生人食人事件﹐ 咬人或食人者多半受到藥物影響出 現幻覺﹐ 繼以失去常性襲擊他人。 對於這一連串恐怖血案﹐ 西方傳媒便 提出 「喪屍末日論」﹐ 深入探討這個駭人聽聞的社會怪現象。

喪屍(Zombie) 這個虛構的怪物形象﹐ 究竟在何時首次被創作? 實難以追溯 。 不過現代人對喪屍的定義和固定印象 ﹐ 可能來自六十年代美國導演George Romero 的一系列喪屍電影。 Romero 可說是荷李活的奇葩﹐ 自1968 年拍攝首部 喪屍劇情長片 《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 後﹐ 在以後四十年的電影創作生涯﹐ 幾乎全部作品都和喪屍扯上關係﹐ 而且多半以獨立電影的運作模式製作﹐ 可算是世界影壇的一個紀錄。 他的喪屍電影影響深遠﹐ 多部作品都曾經被 年青一代的編導改編重拍﹐ 例如2004 年新晉導演Zack Snyder 的 《 Dawn of the Living Dead 》 ﹐ 就是翻拍1978 年Romero 的同名電影。

喪屍的形象﹐ 一直在變化成長。 由起初只是步伐緩慢﹐ 盲目向人襲擊的活 死人﹐ 到後來增添不同異能﹐ 例如有些喪屍能夠跑得很快﹐ 擁有超乎常人 的敏銳觸覺和運動能力等﹐ 進化幅度驚人。 唯一不變是它們都嗜吃人肉﹐ 而且都被歸類為擁有不死之身的怪物類別﹐ 必須被擊中頭部才會斃命。

喪屍類型自八十年代起在荷李活大行其道﹐ 傳到亞洲後也為電影人帶來不 少靈感。 當年香港的一些殭屍片﹐ 在某程度上便滲入喪屍類型片的特色。 在日本喪屍文化也席捲流行娛樂界﹐ 特別是電玩遊戲領域﹐ 最愛以喪屍類 型取材﹐ 電玩作品如 《 Bio Hazard 》 或《 House of the Dead 》 等均大受歡迎﹐ 及後更被荷李活片商看中﹐ 改編翻拍成真人版大電影﹐ 成就一次別開生面 的異地文化交流旅程。

近年礙於國情﹐ 北望神州的香港電影已甚少觸及喪屍類型片﹐ 令到這類電 影的發展停滯不前。 直到最近台灣導演錢人豪拍攝新世代的喪屍片 《 Z-108 》 ﹐ 才讓人驚覺原來華語電影已多年未見 「 屍蹤」 。 至於亞洲其他地區﹐ 日本 人還是很熱衷這類型影視作品的製作。 可惜不管是亞洲電影界﹐ 還是作為 喪屍來源地的荷李活﹐ 近年均沒能對此類型作出提升﹐ 即使是喪屍祖師爺 Romero ﹐ 最近的幾部 「 活死人」 系列片也頂多只在技術上顯示出進境﹐ 但 說到內容概念或意識等﹐ 一直只是作新瓶舊酒的重新包裝﹐ 始終未能帶來 真正驚喜。

喪屍類型片要重擄觀眾歡心﹐ 必須有新的衝擊。 未知近日的 「喪屍末日論」 現象﹐ 能否為電影人帶來一絲新靈感?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