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07 月21 日
港產片原味登陸廣東的新希望 by Kantorates

港產片原味登陸廣東的新希望

日前有新聞消息指出﹐ 香港和內地的CEPA 經貿協定會有新的增補項目﹐ 放寬 港產片在中國的配額限制﹐ 容許港產片在廣東地區以粵語上映。 對於這個新政 策﹐ 香港電影人都抱著樂觀的態度迎接。

港產片能夠以原聲登入廣東﹐ 代表潛在觀眾由香港人口的七百多萬人﹐ 一下子 飆升十多倍到全廣東省的一億多人﹐ 不能不說是一個讓本地業界振奮的好消息﹐ 尤其是對於一些中小型製作﹐ 新的規定預料可以促進電影人作出更多不同的新嘗試。

目前香港電影面臨的最大矛盾﹐ 就是如何在全面擁抱內地市場之餘﹐ 保留丁點 兒的本土元素。 或許香港電影人都有意識想去振興逐漸流失的本地電影﹐ 無奈 在商言商下必須面對現實﹐ 身處龐大的內地市場﹐ 很多時候亦不免只能抱著棄 卒保車的心態﹐ 不惜放棄香港特色﹐ 也要確保電影能夠在內地分一杯羹。 而「 保 育」 的心情往往也只能透過一些沒有影響商業利益的舉措表態﹐ 例如近年的香 港電影金像獎屢次表揚一些販賣本土人情風味的電影 《 天水圍的日與夜》 ﹑ 《 歲 月神偷》 和 《 打擂台》 等﹐ 便可視為香港電影人爭取保留傳統的「 無聲吶喊」。

新的規定對於一些大製作影響不大﹐ 這些電影原本就以全國為目標觀眾﹐ 亦必須 依靠全國票房的收益才能平衡其超大型的製作成本﹐ 一個廣東市場(雖然已是全 國人口最多省分) ﹐ 不會對他們帶來很大衝擊 。 相對來說﹐ 讓港產片以原味打入 廣東﹐ 對於中小型製作才最為有利。 近年香港很多電影公司不再開拍純粹針對本 地市場的電影﹐ 最大原因離不開收益問題。 自港片在九十年代後期開始衰落﹐ 單 靠本地票房收益往往難以維本﹐ 海外賣埠市場也不斷萎縮﹐ 商業片終歸是一盤生 意﹐ 沒有人希望賠本﹐ 所以港片愈拍愈少﹐ 電影人也愈來愈吝於作出不同嘗試﹐ 惡性循環之下﹐ 不但港片數量急降﹐ 連帶地題材也愈益狹窄﹐ 除了較有票房保證 的類型和演員組合外﹐ 其他電影幾乎都不拍了。

現在新的規定下﹐ 香港電影的潛在觀眾群大增﹐ 最重要的是這批觀眾層都是說粵 語﹐ 長年深受香港流行文化影響的一群﹐ 自然容許更多的新嘗試和組合。 特別是 以往香港電影為顧及十億觀眾的大市場﹐ 都不願意給予新人機會﹐ 台前幕後青黃 不接嚴重﹐ 現在粵語市場大開﹐ 預料電影公司在取材或組合演員方面﹐ 都會變得 更富彈性﹐ 更無後顧之憂 ﹐ 例如一些以往被認為是沒有全國票房保證的本地年青 男女演員﹐ 都會獲得更多演出機會﹐ 新導演也應能取得更多試煉﹐ 長遠來看對於 影壇的薪火相傳﹐ 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

然而如此﹐ 我們都明白到現在要為這項新措施下結論是言之尚早﹐ 始終消息只是 剛剛公布﹐ 究竟具體上如何執行﹐ 或者實施時有什麼條款限制﹐ 還未確定。 不過 相信不少香港電影人已磨拳擦掌﹐ 等待這個新的發圍機會。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