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06 月15 日
觀眾討論編劇行業的局限 by Kantorates

觀眾討論編劇行業的局限

最近在看一本日本電影編劇的自傳﹐ 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容後再談﹐ 只是書中說到 編劇一職的工作模式和創作理念﹐ 倒是讓人產生不少想法。

在華語影壇﹐ 以往編劇向來被視為不受重視的崗位。 雖然大家都明白一個優秀劇本對 於作品成敗的重要性﹐ 但不知何解﹐ 就是沒能對這些以文字為生的專業人才賦予 應有的尊重。 先不要說薪酬問題﹐ 監製或導演對於劇本也是刪改隨意﹐ 基本上不會 考慮編劇的看法。 以往一些電影新聞或坊間話題談到編劇﹐ 便往往揭露出不少辛酸 血淚史。

近年隨著中國影視行業的迅速成長﹐ 編劇似獲得比從前較多的尊重。 如果能成為 一流的編劇家﹐ 薪酬足以支撐生活﹐ 以文字為生不再是一個夢。 不過社會上對於 編劇行業的看法 ﹐ 則未見有太大的改變。

為什麼這樣說? 放眼現在華語影壇的電影新聞或消息﹐ 有關電影的報道﹐ 一般還是 以演員和導演為主導﹐ 除非是特別有名的編劇﹐ 很少會作重點介紹。 另外﹐ 最關 鍵的一點﹐ 就是坊間對於編劇的討論始終不多﹐ 而且也未能突破談薪酬以外的話題。 而報道有關編劇行業爭取的﹐ 往往也只是待遇問題﹐ 所以能夠走入大眾焦點的﹐ 始終就 是停留在錢銀或地位等部分﹐ 但究竟編劇的工作模式應該如何﹐例如最簡單的﹐ 究竟 什麼是聯合編劇? 如果幾個人一起編劇﹐ 那他們的合作方式會是如何? 是每人分場編寫﹐ 然後一人定稿﹐ 還是先由一人編寫﹐ 然後再由其他人添補? 還是說幾位編劇共同撰寫每 一場戲﹐ 再從各人的劇本選出最好的部分融合? 這許許多多千變萬化的編劇模式其實 不無趣味﹐ 但就是鮮有被拿出來討論﹐ 細節也就無從稽考了。

編劇的薪酬固然值得討論﹐ 但要真正了解編劇創作這回事﹐ 其實理應從他們的工作 模式﹑ 思想或創作理念著手﹐ 只有對編劇行業有比較全面的認識﹐ 才能引起觀眾 對行業的關心﹐ 才能誘導相關的討論﹐ 才能對於他們的待遇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

舉例說﹐ 儘管荷李活當今創意不再﹐ 但還是有不少年青一輩的編劇家願意投資心力奮鬥﹐ 正是因為編劇這門專業有統一標準的格式和工作指引﹐ 大家不用摸著石頭過河﹐ 所謂的待遇合理與否問題﹐ 就是一目了然﹔ 相對來說﹐ 回看華語業界情況﹐ 電影 發展至今超過百年﹐ 到了今時今日﹐ 卻還沒能發展出一個完全統一化的編劇格式﹐ 已是一大奇聞! 在沒有標準的情況下﹐ 即便真的想入行﹐ 或者想對工作待遇作出客觀 判斷﹐ 也肯定是無能為力。 即便看到編劇們常常說薪酬或地位一直遭受打 壓﹐ 但在外行人霧裡看花的情況下只覺不明所以﹐ 也因此很難作出比較客觀的評論了。

關於編劇﹐ 其實還有很多值得一書的地方﹐ 例如文章開初提到的日本編劇自傳﹐ 便對 編劇創作模式有不少分析和技法比較 ﹐ 待我完成全書﹐ 再行和大家分享。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