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特朗普打中國牌的得與失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0年11月21日

2020年11月21日

特朗普打中國牌的得與失 by Kantorates

特朗普打中國牌的得與失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敗選原因不少,除了上星期談過的戴口罩之爭,中國牌也是重點。可惜不管特朗普如何炒作中國威脅的話題,到最後還是徒勞無功,中國也未能成為影響美國大選的關鍵議題。

在談論特朗普在大選打出的中國牌前,或者可以先看一看他四年前上任後,對待中國的態度變化。特朗普政權的一大特色,就是奉行商人治國。跟民主黨人或者其他共和黨人不同,特朗普看來並未執著於把所謂的競爭國家定位為政治敵人(甚至是北韓也如是)。他更多的是傾向把這些政治對立國家視為生意對手,企圖以商業交易方式壓服對方,從而為美國賺取最多的經濟利益。

特朗普上台後,一反民主黨人治下,不斷批評中國人權狀況和獨裁政權的態度,而是擺出表面友善的姿態,對中國加以籠絡。他多次跟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甚至肉麻地聲稱跟對方已結成好友關係,積極建立經濟合作關係。直至後來兩國在經貿合作上分歧漸多,特朗普明白無法以友善交流的管道下拿取更多利益,引發出美中貿易戰,這一段蜜月期才過去。

然而值得一提,即便兩國關係急急降溫,但直至去年之前,特朗普對於中共政權其實並無太多批評,他的著眼點,始終都是在於商業,跟中國的博弈,由始至終都是一盤生意,兩國互加進口關稅的你來我往,影響的僅是經濟,而非主權、自由民主等政治議題。當中特別值得留意,也很好地證明特朗普只重視商業而非政治的部分,就是他對香港的態度。

去年香港爆發嚴重社會衝突,歐美各國都嚴加關注事件發展,歐洲以及美國國會不少議員,都曾發聲譴責港府,有美國議員甚至親自飛到香港了解情況,但特朗普卻是由始至終抱持隔岸觀火的態度,多次被問及香港狀況時,都是輕輕帶過,或者直接表示他認為北京政府有能力應對,當中並無任何嚴厲批判可言。

在長達大半年的香港動亂之中,特朗普針對中國最嚴厲的做法,就是簽署有關香港人權等幾項法案。但很多人都知道,這些法案並非特朗普提出,而是由國會兩黨提案,而且獲參眾兩院幾乎全票通過,再上呈特朗普簽署生效,換句話說,所謂針對中港的強硬手段,其實並非由特朗普主使,而是美國兩黨上下的共識。手執越過國會簽署行政命令大權的特朗普,任內曾多次為自己支持但不獲兩黨認可的政策,直接簽署行政命令執行了事,但面對香港問題,被不少港人視為救星的特朗普,其實從來沒有主動幫忙起草或簽署任何相關的重要行政命令。

特朗普對香港問題態度模糊,主要還是去年其時兩國貿易戰還呈交著狀態,在他眼中,透過經濟手段打贏中國,為美國爭取實際的商業利益,是遠比幫助香港爭取民主自由重要,始終幫助香港與否,在商言商其實並無實際得益可言。

特朗普真正打算以中國威脅作為競選連任策略,應該是新冠疫情在美爆發之後。起初他本來打算以「中國病毒」的論述來拉攏選民支持,以淡化政府應對疫情不力,但卻間接激起美國國內亞裔被仇視的暴力罪案,所以後來只能改變口風,把攻擊的目標,直接轉移到中國政府身上。如有留意大選新聞可以發現,在今年中某段時間,特朗普跟他手下的國務卿龐貝奧就像如唱雙簧一樣,每隔一兩天便非常有默契地大罵中國政府,把中共說成美國當今頭號大敵,並強調民主黨上台的話,美國便會被中國吞噬。

顯然地,特朗普競選團隊是希望利用中國牌,作為拉攏選民的頭號政綱。然而隨著疫情持續惡化,疫苗開發進程緩慢,國人對於所謂的中國牌並不太賣帳。很多美國人根本不關心中國,有很多人甚至連中國或香港位於地圖上哪個位置也說不清,所以特朗普的中國算盤始終無法打響。而在大選前一、兩個月,特朗普競選團也開始料了解中國牌打不響,逐漸改變策略,不再強調中國威脅,特朗普和龐貝奧針對中國的言論也有減緩。直至後來特朗普染上新冠病毒,競選話題始終還是離不開疫情,就更沒有人願意關心中國了。

總結來看的話,特朗普揭開競選連任戰之初,的確曾經把中國定位為主要敵人,並試圖利用作為助選焦點。如果沒有新冠疫情,這一招可能會奏效,尤其貿易戰美方的確佔盡上風,大大壓制中國,無奈天有不測之風雲,平時如有神助,屢次打破傳統,幾乎百毒不侵的特朗普,最終還是未能擊敗這場百年難得一見的傳染病大災難。

至於中國方面,有說他們其實較為願意接受特朗普為對手,多於民主黨人。如果以上述理論來看,的確是合情合理。畢竟中國對於打經濟的畏懼,是遠低於足以影響其主權,歐美各國經常掛著口邊的民主自由批判。舉一例子的話,拜登宣布勝選後,中方遲遲未有作出恭賀,但就在龐貝奧公開發言表示台灣非中國一部分,第二天中國外交部就立即公開祝賀拜登當選,便可明白中國著眼的焦點和底線的所在。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