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港劇眾籌何去何從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5年06月07日

2025年06月07日

港劇眾籌何去何從 by Kantorates

港劇眾籌何去何從

港劇《反黑2》上月發起眾籌集資,據知原定目標為100萬港元,然而不過兩日,籌得過3萬元後,又突然取消行動,當然,未達標的籌款是無償發還出資者,因此雙方並無損失,但究竟這部劇集的前景如何,頗為引起關注。

香港過去有好幾位獨立電影人,都曾嘗試眾籌拍戲,但一般難以達成目標。例如四年前,香港年輕導演趙羅尼宣布新片《堅尼地道殺人事件》拍攝計劃,打算以眾籌方式募集資金,並邀得影帝黃秋生助陣,拍攝一段超過十分鐘的預覽短片,聲勢不少,可是最後並未成事。不過該眾籌計劃其實不算太失敗,因為最後籌得金額高達300萬元,只是因導演要求高達1000萬,所以未能達標。

另一部眾籌電影是最近上映的《搗破法蘭克》。這部戲在2022年啟動眾籌,當時目標為250萬元。根據本站當年報道,截至眾籌結束前7日獲156萬,但未知最後有否達標。不過按網上資料,這250萬元,其實僅夠前期製作,因此這部電影在拍攝過程中,還是經歷不少風雨,台前幕後也幾經變動,最後能夠完成,應該不是只靠眾籌。

《反黑2》當初啟動眾籌,主創人宋本中拍片講述困難,解釋為何資金出現斷裂,以及急需多少金額等,他說起來神情激昂,言詞誠懇,並公開約半小時的試片,然而網民卻似不太賣帳,支持和嘲諷聲音參半,反應未算熱烈。

不論是《反黑2》或其他影視眾籌,在香港要達成目標不易。首先最主要是回報問題。香港是經濟掛帥的功利社會,著重投資回報,如果只是如Youtube節目的打賞,幾十至幾百蚊,大家可能較寬鬆,但說到影視投資,則顯然是另一回事,很少有人會像歐美文化界一樣,單憑熱情便大破慳囊,作出無償支持。

再說,以《反黑2》為例,按照他們在Kickstarter眾籌網站的資料,製作人清楚聲明,「本次眾籌屬捐贈性質,資金用於前期起動,如果成功達標後再次出現投資者遇到突發情況導致資金鏈斷裂,《反黑2》整個項目將完全終結,各位支持者的捐款亦無法退回」,雖然這是負責任的交代,但另一方面,也不免令人質疑,該劇往後會否再次出現停滯情況?畢竟如宋本中在錄影片段中說過,之前也是在鎖定澳門投資後,突然被飛起,他是否有方法阻止同類事件再次發生,看來是難有答案。

另外,資金交代不明確,也可能令有意捐助者三思。有關此項目的投資金額,出現多個不同數目。首先就是當初的2億元,之後變成縮減集數後的8000萬,再之後就是邵氏投資的1000萬前期,然後按眾籌頁面上的首段說,「本次眾籌目標400萬用於重新推動項目,如達800萬可確保項目正式重啟」,但後面又說「如最終籌集資金不到目標100萬,則所有人的資助金額會原銀奉還」,所以究竟目標是100萬,還是400萬,還是800萬,這筆資金是否只夠前期推動,往後8000萬如何集齊,或者有哪些公司已經承諾出資,這許許多多的問題,著實教人好奇。

我過去也曾做過一些小眾籌項目,要取得成功,除了項目本身有潛力,資金流向解釋也重要,尤其是較大銀碼的要求,最好是清楚列明所有明細,例如前期劇本要多少、場地多少、拍攝人員多少、剪接多少、聲效多少,否則只籠統列一巨額金額,較難令人信服。情況和自由承包工作一樣,舉例說,如果要為一個項目開價,只列出1000元的報價,卻不列明用途,客人可能立即產生太貴的觀感,但如果在報價上,列明每個項目的價錢,如前期200、場地200、拍攝200、剪接200、特效200,這樣加起來就是1000元,客人便較容易接受。像影視製作這些動輒要求幾百萬,甚至過千萬的話,項目明細更要寫得清清楚楚,才具說服力。

不過說到底,在香港利字當頭的社會,並非適合眾籌文化創作的地方,《反黑2》如找到更好集資方法,絕對是好事,單靠眾籌是難以樂觀。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