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資深監製談如何挽救香港電影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5年07月19日

2025年07月19日

資深監製談如何挽救香港電影 by Kantorates

資深監製談如何挽救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步入寒冬的話題是講不完,尤其今年至今,港產片產量之少,可能是近年之最,票房收益也未見起色,並未如往年一樣,淡市之中至少有一兩部如《九龍城寨:圍城》或《破.地獄》之類的電影跑出。

上星期看一篇關於電影寒冬的採訪,邀來香港電影界四名資深導演和監製,為影業出謀獻策,包括爾冬陞、莊澄、田啟文和劉偉強,當中前三位幾乎是香港影業的代言人,每次有關業界興衰、戲院結業等新聞傳出,都會請他們分享看法。

劉偉強在訪問中大意說的是,香港導演已失去優勢,而且業界太自以為是,只會拍攝他們以為觀眾會喜愛的題材,實際上不知自己已經過時。他這樣的說法,雖有點以偏概全,但卻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一些資深監製、導演等,藉著經驗作出判斷,有時不免主觀。劉偉強的觀點,主要就是建議監製和編導與時並進,不應固步自封,但對於過往曾取得成功的一些電影人來說,要放下身段虛心受教是談可容易。

莊澄在訪問中則明確表示,內地觀眾不再觀看港產片,這也是事實。正如我之前評論國產片說過,現在內地電影圈已形成他們自己的觀眾圈,不要說香港電影不入法眼,就是老一輩的國產導演或演員,都不一定能繼續受到追捧,例如曾經票房大賣的商業片大導馮小剛,近年多部作品反應都是一般,並未再如十多年前一樣逢片必賣,呼風喚雨。

對於內地觀眾,港產片和香港明星是懷舊、情懷,尤其不少香港藝人,北上搵食的確就是不停販賣集體回憶,對於新一代來說,不免老氣橫秋,連帶地不願入場觀看港產片,並不奇怪。不過正如上述,國內觀眾口味日新月異,當紅編導和演員的改朝換代如走馬燈,加上行內人才輩出,競爭激烈,香港電影人作為半個外人,自是更難贏得歡心。

近年多次談論戲院經營問題的田啟文,提出電影公司可為電影拍攝不同版本,如只在戲院播放的戲院版,吸引觀眾入場。但正如莊澄反駁指,如幾個版本差別不大,其實很難吸引觀眾入場。這所謂的戲院版,等於早已流行多時的導演剪接版,除非像王家衛一樣天才,一部戲真的可以剪成幾個完全不一樣的版本,例如當年《一代宗師》的亞洲版和美洲版,敘事差異之大形同兩部電影,否則以本地觀眾的精打細算,以及對電影觀賞的低要求(即看盜版、人頭版、手機版也不介意),絕大部分人應該都不會為了區區幾分鐘內容的不同,而買票入戲院觀看。

最後爾冬陞提到,政府與其投資一、兩部戲,不如考慮資助年輕人創業,例如做獨立製片。但可能他自己也覺得這是知易行難,隨後也立即說,獨立製片做起來不難,難在如何平衡製作和宣發開支,這其實正好道出當中矛盾。

今時今日在香港創業,就算做食肆或零售這些普遍行業,風險已是非常的高,創業搞電影,不是更困難嗎? 即便同以影視媒體為例,不要說搞電影,就是要創業做運作成本低得多的網媒,也是不易。按道理,網媒本小利大,然而近年香港名氣不小的網台如《試當真》,每段影片點擊數十萬,盈利應該不少,但早前還是宣布,今年十月後停運,可見就算是低成本的網媒,生存仍不容易,獨立製片拍戲的出路,怎能看好? 另外,這也涉及年輕編導的拍攝取向,正如之前在其他文章說過,新一代愛拍社會題材,強調苦難和現實慘況,雖有理想但小眾自賞,強迫他們拍娛樂為主的電影,看來不太容易。但如果他們沒能先理解商業片的拍攝目的,首先就是要顧及商業和通俗娛樂性,那麼開公司搞獨立製片,其實和把錢倒入鹹水海沒有分別。

讀完整個訪問就覺得,連電影業界資深代表,也未能提出挽救港片的良方,看來香港電影業要度過這個寒冬,真是前路茫茫。不過無論如何,作為局外人的我輩,總不希望看到港片沒落,因此每逢新片上映,均盡量支持,特別是有誠意的佳作,都會用力推薦,以盡綿力。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