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新聞娛樂節目化的啟示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5年08月02日
2025年08月09日
新聞娛樂節目化的啟示 by Kantorates
清明節憶南海十三郞 by 火神紀
最近香港一個電視新聞節目,翻查陳年舊案,引發公眾興趣和討論。當中分析廿多年前八仙嶺山火案,令到其中一名當事人大動肝火,在社交網上發文大罵。
根據這位當事人說法,節目引述其言論斷章取義,對事件不尊重等,狀甚不滿。該案了結多年,當事人恢復正常,現在被舊事重提,瞬間再成眾矢之的,爆發不滿情緒可以理解。但新聞媒體生態本來就是如此,況且,該電視節目美其名是新聞,說穿了不過就是以收視率(即現在流行的所謂流量)為優先目標的獵奇式娛樂節目而已。
新聞娛樂化,是過去十幾年的趨勢,不論是本地還是歐美,都是如此。在這樣的趨勢下,很多傳媒或新聞工作者,很難再與以往一樣,堅守道德操守,因為太過堅持原則,往往就會被觀眾離棄,遭時代淘汰。情況等同動映地帶,一直以來的經營方針,都是不搞譁眾取寵、不為流量而發布不盡不實的內容,也不寫鱔稿影評,只是按著自己的步伐前進,結果至今仍然門可羅雀,未能發圍。
推出該節目的香港電視台是上市公司,牟利機構,以廣告客戶和收視率為先,是正常不過,況且正如《勿說是推理》的名言,這世上本來就沒有什麼真相,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真相,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對真相的闡釋,像這種所謂的新聞節目,當成一場娛樂秀看看便可,根本無需認真。
說到新聞媒體,近年確是愈來愈難經營。最主要原因,是經歷近年不少政治風波(不獨是香港,就算歐美也如是),愈來愈多新一代不信任傳媒,他們不再依賴傳統新聞報道為消息來源。更多人偏向在社交網絡尋找新聞訊息,透過所謂的自媒體,發掘「真相」。
這些自媒體,有些是以個人名義運作,例如親自拿著攝錄裝備出外採訪,也有些在社交平台如Youtube等讀新聞,並附以個人解讀。對於九十年代或以前成長的一群,很難理解為何一些網絡KOL,只是天天在Youtube等平台上讀新聞,每條影片竟然能夠賺取數十萬的點擊率,但只要理解新一代的新聞接收邏輯,便不難明白當中奧妙。
這最主要源於這一代人對傳統新聞媒體的不信任,尤其近年絕大部分媒體的政治立場愈見明晰,香港的情況不說,就是美國也是黨野分明,如自詡公信力第一的CNN,說穿了就是極左自由派的橋頭堡,FOX福斯新聞網,則是極右保守派的大本營。這些都不是所謂的小報或小眾傳媒,而是國家規模的大台,但立場之偏頗,卻是教各自的敵對派系觀眾群難以接受。正因如此,很多人選擇不再信任這些傳統媒體,而是改為在社交網絡上,尋找第三方,也就是自媒體的消息。
然而自媒體本身是否真的不帶立場?公正不阿?這顯然不是事實。相反,在缺乏監管和專業評估標準下,卻是引發出更多不負責任的報道和流言。如上述一些讀新聞的KOL,除了交代消息,也不時加插個人意見或立場,或明或暗引導輿論,形成更危險的訊息傳播。如果觀眾本身欠缺獨立思考能力,或者因為圍爐取暖的心態而愈陷愈深,很容易便會被洗腦,人云亦云,成為某種政治理念的傻羊群。
不過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自媒體發展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以後也只會有愈來愈多人放棄傳統新聞,集中以自媒體為訊息來源。作為觀眾只能學習加強獨立思考能力,不論任何媒體的訊息,都不應照單全收,或投入太多主觀情緒,而是要深度過濾分析,再作判斷。
Kantorates
淚染素箋墨重,玉碎珠沈殘洞。
長記別伊時,冷月寒江孤冢。
何處?何處?誰見雪山凰鳳?
——DeepSeek·《如夢令·清明節憶南海十三郎》
今天其實不想寫,天氣陰寒,又有點頭昏腦脹,但是想想,還是寫吧,不管寫多寫少,因為我知道,但凡我給自己一個理由停下了,這次的日更計劃可能就此結束了,因為有一個理由,就會有兩個理由,就會有三個理由,慢慢地就又會回到以前的那種相對隨意的狀態里去了。
坐在電腦前對著一個空白的屏幕,我在想,我要寫點什麼呢。
四月一日那天,幾乎年年都有這個想法,我想寫哥哥張國榮,但是不忍提筆,這許多年過去了,那塊回憶依舊不忍觸碰。於是,一直沒寫,但是一直念念不忘。四月二日,過了一天,寫點別的吧。四月三日,因為剛看完了一部劇,那就趁著新鮮,趕緊的。然後就是今天了,我又想起來了,但是已經過了幾天了,是不是不該寫了。好多緬懷哥哥張國榮的文章剛剛下架,榮迷的心情經過這幾天終於平復了,何苦再寫呢,何苦再惹得那好不容易平復的心情又起波瀾呢。
想是這樣想,但是似乎,心裡還是放不下那念頭。於是我又想起了那個我最喜歡的一個唱段《客途秋恨》,並且我最喜歡的一個版本,就是哥哥演繹的版本。不然,寫《客途秋恨》唄,雖然不是寫哥哥,但是也算曲線懷念了。而既然想到這裡,我突然又想,不然再曲線一下,從《客途秋恨》直接想到粵劇,然後我就想到了早年看過並且寫過的《南海十三郎》。
記憶里,粵劇相關的電影,謝君豪的南海十三郎,與張國榮《胭脂扣》里的十二少是可以一拼的。當然,真正的榮迷可能都不會喜歡這部電影,因為97年的張國榮在金馬的現場受到的不公對待,可能是所有榮迷不願承受之重,而這部電影,就是在那一年的金馬,壓過了《春光乍瀉》的哥哥奪得了影帝。但是就電影而言,《南海十三郎》印象中還是相當可以的,並且謝君豪的演繹相當出彩,至今想到南海十三郎,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謝君豪,他已經把那個角色給演活了。
去尋找關於十三郎的生平,能查到的資料其實寥寥,三言兩語便是全部了,反而大部分的介紹,大概都是舞台劇和電影《南海十三郎》里來的。
為什麼我一直對這部戲和這個人念念不忘,因為電影里的十三郎確實叫人驚嘆,夠狷狂,夠才氣,印象中什麼叫做才氣橫溢,大概就是謝君豪演繹的那個十三郎的模樣——三個書記員,他信手拈來,他張口就來,三個人都跟不上他的思維速度,所以他沒辦法自己寫劇本,因為太澎湃的靈感洶湧而來噴射而出,一個人一雙手,來不及將他那井噴的靈光一閃全部都捕捉。
對於所有的文字創作者來說,也許或多或少會有他那種井噴的狀態,但是我們的才華不夠閃耀,所以我們也會記錄下來一些東西,但是可能遠不如他的作品那般永流傳了。而那種井噴的狀態,也許是所有文字創作者所無力企及且心嚮往之,當然,我們知道那應該是舞台劇和電影的藝術演繹,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這種狀態是真是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是我們所企望的那個方向。
另一個讓人意難平的,是十三郎才氣橫溢之後,贏得了名與聲,但是最終卻窮困潦倒,甚至瘋癲流浪街頭,這種才華散盡後卻困頓終身的故事,帶著滿滿的悲劇情結將十三郎的一生變得更加可嘆唏噓。
誠如DeepSeek對他的評價:南海十三郎的一生交織著天才的璀璨與瘋癲的悲劇,其作品承載了粵劇黃金時代的藝術高度,其命運則成為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在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現實中掙扎的縮影。
粵劇黃金時代的藝術高度,不知道,DeepSeek是如何深度思考之後得到這樣一個結論的,但是確實,那個意氣風發才氣橫溢的十三郎,也許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金箔金,勾陳黑道閉日;趨官日,要安,鳴犬對五合;宜月害,天吏,血支,勾陳;兔日衝雞,丁酉煞西;乙巳蛇年庚辰三月癸卯初七。清明。
火神紀